正文 第23章 中國書法,無圖的畫(2)(3 / 3)

趙孟在書法和繪畫兩方麵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書法方麵他是集晉、唐書法大成的書法家,精通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書風外秀內剛、老辣厚重,結體嚴整、筆法嚴熟,世稱“趙體”。他的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歸去來兮辭》、《赤壁賦》、《道德經》等。

趙孟除了擅長書法外,還以善於繪畫聞名於世。他是元代著名的畫家,開創了元代的新畫風,被後人稱為“元人冠冕”。他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也是無所不精。趙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關鍵人物,是古代繪畫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他提出了“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以及一係列繪畫創作方麵的理論,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漸湮沒的畫壇頹勢,讓繪畫從工豔瑣細轉向了質樸自然。他的繪畫代表作有《重漢疊嶂圖》、《雙鬆平遠圖》、《鵲華秋色圖》、《秋郊飲馬圖》、《紅衣羅漢》、《人騎圖》等。

明哲保身的大書畫家——董其昌

董其昌,鬆江府華亭人,明代大臣,官至太子太保,著名的書法家、畫家。他於萬曆十七年中進士,明熹宗時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當時魏忠賢專權,他就自請退休,直到崇禎四年才重新被起用,執掌詹事府。他對政治非常敏感,一有政治風波,他就堅決辭官回鄉,平息後才肯複出為官。

董其昌精於書畫鑒賞,收藏了許多名人書畫,他自己在書法和繪畫方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書法從率易中得來,講究追摹古人,但是又不拘泥於古人,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天真平淡的個性。

他憑借自己對古人書法的深刻體會,汲取前代書法大家的長處,加上自己的創意而隨意揮灑,變化融合,最終自成一家。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非常精到,始終保持著正鋒,少有偃筆、拙滯的敗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都顯得疏朗勻稱,力追古法。他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他的書法可謂集古法之大成,代表作有《琵琶行》、《草書詩冊》、《前後赤壁賦冊》、《煙江疊嶂圖跋》等。

他的繪畫主要以山水畫為主,呈現出兩種麵貌:較常見的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另一種則是青綠設色,時有出以沒骨,比較少見。

他的繪畫作品,通常都是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並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然他處處講究摹仿古人,但並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夠跳出古人窠臼,自成風格。他的畫法特點是在師承古代名家的基礎上,將書法的筆墨修養,融彙於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由此而作的山川樹石、煙雲流潤,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他所臨摹的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采取青綠設色、水墨兼並淺絳的綜合繪畫技藝手法,人物工筆精湛,山水風格獨特,充分體現出他自然傳承畫壇藝術的巨匠魅力,他的畫風在當時聲望顯著,他也因此成為“華亭派”的首領。他在繪畫方麵的代表作有《高逸圖》、《關山雪霽圖》、《江幹三樹圖》、《秋興八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