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中國繪畫,妙手丹青(1)(1 / 2)

妙手繪丹青,國畫同樣是大國學家庭的一員。從畫絕、文絕、癡絕的顧愷之一直到舉止怪癖的揚州八怪,多少珍品伴隨著脆弱的紙張湮滅在曆史的長河中,傳世的都是無價之寶。

人稱“三絕”——顧愷之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世稱“顧虎頭”。他是東晉著名的畫家,為東晉名相謝安所看重。他博學有才氣,擅長詩賦、書畫,尤其擅長繪畫,精通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世人稱他為“三絕”,即畫絕、文絕、癡絕。他和曹不興(三國時著名畫家,被稱為“佛畫之祖”)、陸探微(南朝劉宋時的宮廷畫家)、張僧繇(南朝梁時著名畫家)合稱為“六朝四大家”。

在人物畫方麵顧愷之主張要傳神,提出了“遷想妙得”、“意在傳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非常重視畫人的眼睛,注重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的神情,他在畫裴楷(西晉名臣)的時候在臉頰上添了三根毛,馬上就覺得神采煥發。顧愷之畫人物的時候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就好像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都是唐宋時期的摹本。

人物畫是繪畫的一個種類,是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的統稱。我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它的出現比山水畫、花鳥畫早,大體可以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曆史故事畫等小類。人物畫力求把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放在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所以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曆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等。

中國的肖像畫又被稱為“傳神”或“寫真”,它是以現實生活中或曆史上客觀存在的人物為描繪對象,通過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創作方法,著重刻畫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內在神韻,獲得形神兼備的效果。

“畫龍點睛”——張僧繇

張僧繇,南朝梁武帝時的官員、著名畫家,他通過苦學成才,擅長寫真,並擅長畫佛像、龍、鷹、花卉、山水等,多做卷軸畫和壁畫,當時的人認為他的畫已經超過了前人,“畫龍點睛”的故事就是出自他的傳說。他和顧愷之、陸探微還有唐代的吳道子並稱為“畫家四祖”。

梁武帝信佛,每次裝飾佛寺,就讓張僧繇在寺院的牆壁上作畫。他所畫的佛像自成一家,世人稱為“張家樣”,成了後世雕塑佛像者的範本。梁武帝每當接見在外鎮守的皇子們的時候,就讓張僧繇為各個皇子畫人物像,張僧繇把皇子們畫得惟妙惟肖,受到了梁武帝的嘉獎。他還吸收借鑒了天竺等外來藝術的長處與優點,在中國畫中首先采用凹凸暈染法,畫出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傳神逼真。

他的繪畫代表作有《二十八宿神形圖》、《梠武帝像》、《漢武射蛟圖》、《吳王栠武圖》、《行道天王圖》、《清溪宮氠怪圖》、《摩納仙人圖》、《醉僧圖》等,分別著錄於《宣和畫譜》、《曆代名畫記》、《貞觀公私畫史》,現在已經沒有真跡流傳,都是後人臨摹之作。

張僧繇創造了一種不使用輪廓線的“沒骨”法,全都采用色彩畫成,改變了顧愷之、陸探微以來瘦削的人物形象,創造出比較豐腴的典型,畫人物象“麵短而豔”。張僧繇的“疏體”(後人將他的畫法與唐吳道子並稱為“疏體”)畫法,到隋唐時興盛起來。後人稱譽他作畫用筆多依書法,點曳斫拂,好像鉤戟利劍,點畫時有缺落而形象具備,一變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連綿循環的“密體”畫法。

壁畫,顧名思義就是牆壁上的繪畫,也就是人們直接畫在牆壁上的畫。它是建築物的附屬部分,其裝飾和美化的功能讓它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麵,壁畫還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中國古代的壁畫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古代墓室壁畫,二是古代石窟寺壁畫,三是古代寺院、道觀壁畫。

唯一有據可查的隋代畫家——展子虔

展子虔是北周末年隋朝初年的傑出畫家,也是現在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擅長畫人物、山水以及雜畫,在繪畫方麵幾乎無所不能。展子虔曾在洛陽天女寺、雲華寺、長安靈寶寺、崇聖寺等地繪製佛教壁畫。他的傳世作品《遊春圖》是我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卷軸山水畫。

展子虔的繪畫題材非常廣泛,手法靈活多變。他擅長畫人物、車馬、山水、台閣,大都臻於精妙。在著色技巧方麵,用青綠設色。展子虔的畫法為唐代繪畫名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所宗法。他所畫之馬,神采飛揚,十分有神,“立馬而有走勢,其為臥馬則有騰驤起躍勢,若不可掩複也”。展子虔能夠抓住馬的瞬間神態,表現出整匹馬的綽約風姿,達到以形傳神,以神帶形,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的藝術境界。另外,他的山水畫被稱為“遠近山川,咫尺千裏”,將自然中深遠的空間感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