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荊浩之外,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作家還有關仝、李成、範寬,這三個人都是北宋初年的著名畫家,他們的山水畫被稱為“三家山水”。這三位畫家的畫風均源於荊浩,卻又各具特點而自成一體,關仝的畫“峭拔”,李成的畫“曠遠”,範寬的畫“雄傑”。他們的畫都著力表現那雄偉峻厚、風骨峭拔的突峰巨壑,用硬性的“釘頭皴”、“雨點皴”、“條子皴”描繪出了北方石質堅固凝練的群峰,故而共同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年山水畫的北方流派,與用柔性線條描繪溫潤平緩的江南山水的南方山水畫派有著本質的區別。
南方山水畫派也被稱為江南山水畫派,董源和巨然是這一派的一代宗師。這一派繪畫的藝術特點是“平淡天真、布景平遠、溫柔秀雅、具有顯著的南方情調”,他們反對匠氣很深的院體畫,以及北方山水畫派的繪畫主張,南方山水畫派除了董源和巨然這兩個宗師級的人物外,還有米芾、米友仁父子以及惠崇和趙令穰(兩個人都是北宋的畫家)。
水墨畫為中國畫的一種,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宋元時期達到鼎盛,明清近代以來還有持續的發展。它通常被看作是中國的傳統繪畫,是國畫的代表。狹義上的水墨畫隻有水與墨,黑色與白色,廣義上的水墨畫也包括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非常好看,通常我們也把這種畫叫做彩墨畫。水墨畫是以墨為主要原料,加上一定分量的清水引為濃墨、淡墨、幹墨、焦墨、濕墨等,畫出不同濃淡的層次,從而形成的以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
皴法是中國繪畫的技法名稱,是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表皮的脈絡紋理的畫法。畫的時候要先勾勒出輪廓,再使用淡幹墨側筆而畫,描繪出山石、峰巒形象的技法有披麻皴、雨點皴、卷雲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現樹身表皮的有鱗皴、繩皴、橫皴等。
妙筆生輝——蘇軾與“文人畫”
蘇軾在繪畫方麵擅長畫墨竹,師從文同(北宋著名畫家,擅長畫竹),但是他畫的竹子比文同更加簡勁,而且還有舞蹈之勢。蘇軾還擅長畫枯木怪石。他在繪畫理論方麵提出了“士人畫”,也就是“文人畫“的概念,主張畫外有情,也就是作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院體畫固定模式的束縛,高度評價王維,稱他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蘇軾在繪畫方麵的代表作有《古木怪石圖卷》、《竹石圖》、《瀟湘竹石圖卷》等。
“文人畫”也被稱為“士夫畫”,或是“士人畫”,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的畫,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的職業畫家的繪畫作品。
蘇軾第一個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王維被看做是“文人畫”的始祖。“文人畫”大都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發“性靈”或是個人的理想和抱負,又或者是抒發自己對民族壓迫和腐朽黑暗政治的憤懣之情。
“文人畫”的畫家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究筆墨情趣,避免形似,主張神似,強調作品的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營造。曆代的文人畫對中國繪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進步與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院體畫簡稱為“院體”、“院畫”,是中國繪畫的一種。通常指宋代翰林畫院以及宮廷畫家所作的比較工致的繪畫。這類作品為了迎合帝王宮廷的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以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這些畫大都要求用筆設色工整細致、富麗堂皇,構圖嚴謹,色彩燦爛,有比較強的裝飾性。
“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