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說唱藝術,曲苑雜談(1)(1 / 3)

戲曲、評書、相聲……古老的說唱藝術從古至今愉悅著我們的身心,伴隨我們度過快樂的休閑時光。戲曲界為何叫“梨園”?京劇為何又稱“皮黃”?“戲曲之母”的桂冠花落誰家?

戲曲行當為啥叫“梨園”——唐玄宗與“梨園”

梨園,原來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人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把一家幾代人都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

梨園原本是我國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史書記載,唐玄宗李隆基熟知音律,又非常喜歡戲曲,就選了三百個人安置在長安皇宮中的梨園,派專人教他們學習樂器演奏和排練歌舞、戲曲,於是後世就把戲曲界稱為“梨園”或是“梨園行”,把唐玄宗李隆基看作是戲曲界的祖師爺。

粉墨登場原指演員在登台前用粉墨化妝,然後再登台演戲,“粉”指的是搽臉用的化妝品,“墨”指畫眉用的化妝品。現在比喻人經過一番打扮後,登上曆史舞台,含貶義。

折子戲是全套戲裏麵的一出或是一折。因為要演出全本戲,既浪費時間又浪費人力,所以到後來為了方便起見,就不演全本戲,隻演其中相對完整而且故事情節突出,精彩並能較好地展示演員水平的幾折戲,此謂“折子戲”。

堂會戲,也叫“唱堂會”,是指由個人出資,邀集戲曲演員在過年過節或者是喜壽之日的時候,於私人的宅院、飯莊、會館、戲院為自己的家人做專場演出。通常演出的收入是平時演出收入的數倍之多,是古時候戲曲藝人的主要收入來源。

跑龍套原指戲曲中拿著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在戲台上並沒有固定的任務,哪裏需要就去哪裏,他們的姓名通常不上海報,每一出戲文中隻要是主要人物出場,他們就得到台前露麵轉一圈,然後畢恭畢敬地站在戲台兩旁。現在指在電影裏做著無關緊要的事情,

或是專做跑腿或服務性的工作,總之是充當可有可無的配角。

砌末是戲曲舞台上那些簡單布景和大小用具的統稱,比如說文房四寶、馬鞭、灶台、船槳等。砌末不獨立表現事件或是景象,它在舞台上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幫助演員完成動作,比如舞動旗子以此來表現波濤洶湧。砌末並不是照搬生活用具,雖然說有一部分小砌末是比較寫實的,但是他們在寫實中還包含著一定的假定性,例如灶台通常都不點著。另有一些砌末則是通過變形、裝飾讓自己具有更明顯的假定性,比如說車旗、水旗等。

另一個方麵,砌末可以用來刻畫人物的精神麵貌,非常強調表情姿態的鮮明、準確、傳神,比如說用揮動馬鞭來表現騎馬飛奔的場景。

守舊是戲曲術語,指的是傳統戲曲的舞台裝置,具體是指傳統戲曲在演出時所用的台帳和作為背景使用的底幕。

“生、旦、淨、末、醜”——傳統戲劇中的“行當”

行當是戲劇藝術中的一個專業術語,也被稱為角色,它是戲劇藝術中一種形象類型和程式的統一。行當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範化的形象類型,既有性格的內涵,又含有相應程式化的表現方式。

中國傳統戲曲中人物角色按照習慣有“生、旦、淨、末、醜”和“生、旦、淨、醜”兩種分類方法。近代以來,有很多劇種逐漸把“末”行歸入“生”行之中,因此戲劇界通常把“生、旦、淨、醜”作為戲劇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若幹分支,它們都有自己基本固定的人物類型和表演特色。其中“生”、“淨”兩行是男角色,“旦”是女角色的統稱,“醜”行中除了有時候兼扮醜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