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行當又都可以細分,它們大致可以分為:
“生”行:“生”全都是男性角色,可以分為小生、老生、武生和娃娃生。其中小生扮演青年男性,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麵人物,因為多帶髯口,所以又被稱為“須生”,俗稱“胡子生”。京劇中的老生行當又分為唱功、做功、靠把和老武生。另外還有“紅生”這個行當,因為主要扮演關羽,需要勾紅臉,故此得名。
武生主要扮演精通武藝的人物,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現出確定的性格特征。娃娃生扮演兒童角色,京劇中還有娃娃武生這個角色。
“旦”行:旦行主要分為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青衣是旦行裏最主要的一類,扮演的通常都是嚴肅、端莊、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是古代貞潔烈婦一類的人物,年齡通常是青年到中年。
花旦是旦行裏的第二大類,扮演的是穿著豔麗服裝的年輕女性。花旦是京劇旦行裏的一個重要行當,是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行,集中了青衣的端莊嚴肅,花旦的活潑開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
老旦是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武旦扮演的是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短打武旦,一類是刀馬旦,又被稱為“長靠武旦”。彩旦俗稱“醜婆子”,扮演的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戲劇性角色。
“淨”行: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出的圖案化臉譜為突出標誌,表現的是性格或是氣質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洪亮、演唱渾厚粗壯,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氣度恢宏。
“淨”行可以分為正淨(俗稱大花臉,在京劇中又被稱為銅錘花臉或是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大都是朝廷重臣)、副淨(俗稱二花臉)、武淨。
“末”行:通常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大多掛須,和老生差不多,所以逐漸歸入“生”行。
“醜”行:俗稱小花臉或是三花臉,是一個喜劇角色,在鼻梁和眼窩間勾畫臉譜,大都扮演滑稽搞笑式的人物,可以分為文醜和武醜兩大類。
“西皮”和“二黃”——京劇
京劇,又被稱為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作為它主要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例如柳子腔、吹腔和昆曲曲牌。它誕生於北京,形成於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有“國劇”之稱,到現在它仍然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劇種。京劇的行當全麵、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是我國的“國粹”。
京劇起源於四個地方劇種,即徽劇(原流行於安徽一帶)、漢劇(原流行於湖北一帶)、昆曲(原流行於江蘇一帶)、秦劇(又稱梆子,原流行於陝西一帶)。
清代乾隆末年,四大徽班進京。之後,於嘉慶、道光年間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雙方相互影響,並逐漸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在此基礎上還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和北京的土話,逐漸融合發展成為京劇。
京劇的音樂稱為“板腔體”,用胡琴(京胡)、鑼鼓、京二胡、月琴等樂器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黃”和“西皮”兩個係統,所以京劇也被稱為“皮黃”。京劇常用的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撥子和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