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說唱藝術,曲苑雜談(1)(3 / 3)

西皮是戲曲的一種腔調,明末清初時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了漢口、武昌一帶,和當地的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裏,西皮都同“二黃”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裏,西皮又被稱為北路,同二黃(被稱為“南路”)合稱“南北路”。

京劇西皮包括導板(倒板)、慢板(又稱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和二黃相比,西皮通常比較剛勁高亢,明快活潑。另有反西皮腔調,也包括二六、搖板等板式。

二黃,也是戲曲的一種腔調。清朝初年由吹腔、高撥子在徽班中演變而成。京劇二黃包括導板(倒板)、慢板(又稱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與西皮相比,二黃通常較為沉著穩重、嚴肅凝練。

“四功五法”:戲劇中的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這四項基本功,它們是戲曲舞台上一刻也離不開的表演手段。五法通常是指手、眼、身、法、步。

“六場通透”:京劇演奏術語,指的是京劇演奏中的六種樂器樣樣精通。這六種樂器具體是胡琴(京胡)、月琴、南弦子(這三種樂器被稱為“文三場”)、單皮鼓、大鑼、小鑼(這三種樂器被稱為“武三場”)。

行頭、盔頭與水袖:行頭是古代對戲曲服裝的統稱,盔頭是指中國傳統戲劇中人物所戴的各種冠帽的總稱,水袖是我國京劇的特技之一,是演員在舞台上誇張表達人物情緒時延長、放大的手勢。

“中國戲曲之母”——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是昆腔,是元末明初之際產生於江蘇昆山一帶的一種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在被稱為“昆劇”。它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我國戲曲藝術中的珍品。昆曲是明朝中葉到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戲劇,它和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及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合稱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

現在的很多劇種都是在昆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昆曲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它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係的劇種,基礎非常深厚,遺產也很豐富,是我國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劇史、音樂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還有笙、簫、嗩呐、三弦、琵琶等。昆曲的表演也有它自己獨特的體係與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和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曲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曲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昆曲的著名劇目有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記》、朱素臣的《十五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長生殿》等,還有《遊園驚夢》、《思凡》、《斷橋》等折子戲。

一股清新的鄉土風——黃梅戲

黃梅戲是我國漢族地方戲曲,舊稱黃梅調或者是采茶戲,和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為我國五大劇種。它發源於湖北省黃梅縣,最初的形式是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後來在安徽安慶形成了獨立的劇種。黃梅戲成長、興盛於安慶地區,現在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安慶市及其周邊地區。

黃梅戲用安慶地區的方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它的表演細致質樸,以真實活潑著稱於世。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以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