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說唱藝術,曲苑雜談(2)(1 / 3)

黃梅戲的唱腔屬於板式變化體,總共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係。其中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優美歡快,健康樸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經在花腔的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中最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

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個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還參加幫腔,被稱為“三打七唱”。新中國成立以後,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係。

黃梅戲的角色行當體製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醜、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當。雖然有分工,但是並沒有嚴格的限製,演員常可以兼扮其他行當。

黃梅戲的代表劇目是《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都是一些為人們所熟知的優秀曲目。

最大的地方劇種——豫劇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豫劇演員都是用本嗓演唱,他們在起腔與收腔的時候都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所以又被稱為“河南謳”。

建國後,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幾代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正式更名為“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被稱為梆劇,在山東和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然被稱為“梆子戲”,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與淮河流域。

豫劇的代表人物有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合稱“豫劇六大名旦”,代表著六大旦角流派;代表劇目有《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宇宙鋒》、《對花槍》、《紅娘》、《七品芝麻官》、《秦香蓮》、《朝陽溝》等。

豫劇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因為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的五個藝術流派,它們分別是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又被稱為“西府調”),形成於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還有新中國成立後的“現代唱腔流派”。

其中“祥符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麵看,都和“豫東調”比較相似,所以統稱為“豫東調”。“現代唱腔流派”源於建國後在楊蘭春(著名豫劇編劇、導演)的領導下對豫劇傳統唱腔進行的綜合吸收和大幅度改革,在科學發音基礎之上,融入了歌劇等元素,形成了“現代唱腔”。

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於板式變化體,它的聲腔板式主要有四種,包括散板、二八板、流水板、慢板。豫劇樂隊文場的主奏樂器早期是大弦(即八角月琴,演奏員有時候還兼吹嗩呐)、二弦、三弦,後期又增加了板胡、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大鑼、堂鼓、小鑼、梆子和手鑔等。

“揚善懲惡”、“評古論今”——評劇

評劇是一個流傳於我國北方的戲曲劇種,1909年左右在清末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的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的農村流行,後來進入唐山,被稱為“唐山落子”或是“蹦蹦戲”、“平腔梆子戲”、“平戲”、“評戲”等。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它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影響下日趨成熟,1935年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的劇目大都有“揚善懲惡”、“評古論今”的新意,所以采納呂海寰(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清末大臣)的建議,改稱為“評劇”,當時的評劇名家有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人。建國後評劇《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出現了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然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