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還有東路、西路之分,現在盛行的是東路評劇。
評劇的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蓮花落、蹦蹦戲等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吸收東北二人轉、京劇、河北梆子等河北東部和京津一帶的地方戲曲的音樂成分而形成。評劇的唱腔分為男腔和女腔,男腔由倪俊生(評劇“生行”鼻祖)等人創造,女腔由月明珠(評劇“旦行”鼻祖)等人創造。
評劇的唱腔為板腔體結構,由一板三眼、無板無眼、有板無眼、一板一眼等四種節拍形式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二六板、反調慢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功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很容易讓人領會其中的意思,演唱明白清楚,表演方麵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非常親切的民間味道。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的日常生活。
評劇的伴奏樂器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的樂器有琵琶、板胡、中胡、二胡、低胡、笛、笙等,後來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銅管、大提琴、小提琴等。武場的樂器有鑼、板鼓、梆子、鑔等。
“才子佳人”戲——越劇
越劇,又被稱為紹興戲,清朝末年起源於浙江嵊縣,由當地的民間歌曲發展而成,興盛於上海,在發展的過程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的優點,經曆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的演變。新中國成立前,越劇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新中國成立後才被統一稱為“越劇”。
越劇長於抒情,主要是以唱為主,聲腔婉麗清悠且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具有江南靈秀之氣,大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精彩紛呈。
越劇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流派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範瑞娟(範派)、徐玉蘭(徐派)、畢春芳(畢派)、陸錦花(陸派)、傅全香(傅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呂瑞英(呂派)、金采風(金派)、張桂鳳(張派,屬於老生)、張雲霞(張派,花旦)、竺水招(竺派)等。
越劇的經典曲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五女拜壽》、《紅樓夢》、《玉堂春》、《白蛇傳》、《西園記》、《柳毅傳書》、《珍珠塔》、《玉蜻蜓》等。
現在越劇的唱腔是舒緩哀婉的曲調,即“尺調腔”與“弦下腔”,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和“弦下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並豐富起來的。越劇的伴奏樂器主要是二胡,一個人為主胡,兩到三個人為二胡。
越劇的演唱大都集中在唱字、唱聲、唱情等方麵,用這些方法來顯示自己的獨特個性,通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韻味美。還有一些細微之處,包括不少為曲譜難以包容,也沒有辦法詳細記錄的特殊演唱形態,卻更加能體現各流派唱腔的不同風格。
說、學、逗、唱——相聲
相聲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一帶,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發源於明清,盛於當代。主要采用口頭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多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著名的相聲流派有“侯派(侯寶林)、馬派(馬三立)、常派(常寶堃)、蘇派(蘇文茂)、馬派(馬季)”,著名的相聲表演大師有侯寶林、馬三立、常寶堃、蘇文茂、馬季等人,後起之秀有郭德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