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說唱藝術,曲苑雜談(2)(3 / 3)

相聲四大基本功是“說、學、逗、唱”。說就是講故事,還包括說話和鋪墊的方式;學是指模仿各種人物、方言和其他聲音,學唱戲曲的名家名段;逗就是指製造笑料;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詞(太平歌詞是相聲的本功唱)。

相聲表演中的相關方法和技巧包括以下內容:

包袱:曲藝術語,指相聲、獨角戲、山東快書等曲種中組織笑料的方法。一個笑料在醞釀、組織的時候稱為“係包袱”,迸發的時候稱為“抖包袱”。習慣上也把笑料稱為“包袱”。

三翻四抖:曲藝術語,相聲組織包袱的手段之一,具體是指相聲表演時經過再三鋪墊、襯托,對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是製造氣氛,然後將包袱抖開以產生笑料。

抓哏、逗哏、捧哏:相聲、評書等曲種在演出的時候會在節目中穿插進去可笑的內容,用以引起觀眾發笑。演員通常都會現場抓取插話題材,並且緊密結合節目內容,以取得良好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抓哏。逗哏是指對口或是群口相聲中主要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在通常稱作“甲”。捧哏具體是指對口或是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在通常稱為“乙”。

貫口與怯口:貫口是相聲表演中大段連貫而且富於節奏性的台詞,以《大保鏢》和《文章會》為典型,相聲行內有“文怕《文章會》,武怕《大保鏢》”的說法。怯口是指相聲表演中運用方言和外語表演。

單口相聲、對口相聲與群口相聲:它們都是相聲表演中的一種形式,一個人說是單口相聲,兩個人說是對口相聲,幾個人一起說是群口相聲。

英雄俠士、金戈鐵馬——評書

評書,又被稱為說書,廣東粵語地區俗稱“講古”,古時被稱為“說話”,是中國一種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在宋代時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聽眾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它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形式是一個人坐在桌子後麵表演,有折扇和醒木等道具,服裝為長衫。到20世紀中葉的時候,大都不再用桌椅以及折扇、醒木等道具,改成了原地站立說演,服裝也不固定。

評書具體來說就是一個人演說,通過敘述情節、描繪景象、模擬人物、評議事理等藝術手段去再現曆史及現代故事。

評書用以北方語音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調的普通話說演,在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都十分流行。因為它是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範。

評書的節目通常都是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曆史朝代更迭以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20世紀中葉之後也有篇幅比較小的中篇書和適合於晚會演出的短篇書,但是長篇大書仍然是主流。

評書的表演程序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是說段小故事,然後正式開始表演。正式表演以敘述故事並講述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要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也就是要把這個人物的來曆、身份、相貌、性格等特征做一個交代。

當代評書的代表人物是“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即袁闊成、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

傳統評書共分四類,它們分別是長槍袍帶書,代表作共12部,例如《三國演義》、《薛家將》、《楊家將》等;短打公案書,代表作共14部,例如《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等;神怪書,代表作2部,分別是《濟公傳》、《西遊記》;狐鬼書,代表作1部,即《聊齋》。

這29部書大都是英雄俠士、金戈鐵馬的故事,除了《聊齋》外很少講愛情故事,這也是傳統評書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