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像一首無言的詩,寫在大地上,飽受風吹雨打,靜觀滄海桑田。宗教建築、祭祀建築、園林建築、陵墓建築、宮殿建築、民居、城牆……讓我們來一一欣賞吧!
天地祖先的祭壇——中國祭祀建築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們進行祭祀的主要目的就是期盼國家風調雨順,人民幸福安康,他們認為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祭祀自然神,即天、地、日、月、山川等,除了祭祀自然神外,還必須祭祀自己的祖先。所以,我國古代傳統的祭祀建築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祭祀自然神的建築,比如說社稷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等;一類是祭祀祖先的建築,比如說太廟、曆代帝王廟等。
這些祭祀建築都是古代統治者為了向天下的百姓顯示自己對自然神和祖先的尊重,表明自己統治的合理性的場所。在古代,祭祀建築是僅次於宮殿的重要建築,所以曆朝曆代都在祭祀建築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古代的祭祀建築受到了“至敬無文”觀念的影響,通常都追求簡潔、肅穆、端莊。
天壇是皇帝用來祭天和祈穀的地方,我國現存的天壇共有兩處,一處是西安天壇,一處是北京天壇,我們在這裏主要介紹北京的天壇。
北京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我國古代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整個北京天壇的麵積比故宮還要大,有兩重垣牆,形成了內外壇,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回音壁、圜丘壇。
天壇的主要建築都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所有的宮殿、壇基都朝南形成圓形,象征著天。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成一個“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都是直角,北側轉角都是圓弧形,象征著“天圓地方”。
圜丘壇、皇穹宇、祈穀壇是中軸線上的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座主建築的是一條長長的台基,叫做丹陛橋,又叫做神道或是海墁大道,長360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征著這條路和天宮相接。皇帝沿著這條道由南向北逐漸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由神來走,左邊是禦道,由皇帝來走。右邊是王道,由王公大臣來走。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
按照古代“左祖右社”的製度,北京的太廟位於故宮的東南側,現在位於天安門廣場的東北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廟,興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按照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製建造的。
太廟的平麵呈長方形,共有三重圍牆,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三大殿分別是前殿、中殿、後殿,它們位於整個太廟建築群的中心,麵闊九間,進深四間,主要包括重簷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的台基,四周有圍石護欄,大殿內的主要梁棟都是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都是名貴的金絲楠木。
三大殿對麵是大戟門,大戟門外是玉帶河與金水橋,橋北麵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麵是神廚與神庫。再往南就是五彩琉璃們,門外的東南麵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奉祀三清、四禦——中國道教建築
我國古代的道教建築是道教用來祀神、修道、傳教以及舉行齋醮等祝禱祈禳儀式的建築物,漢代時稱為“治”,到晉代時或稱“廬”、或稱“治”,再或是“靖”。南北朝時南朝稱之為“館”,北朝稱之為“觀”。唐代時都稱為“觀”,唐宋以後規模比較大的道教建築稱為觀或是宮,少部分主祀民俗之神的建築稱之為“廟”。
現存的道教的宮與觀主要是明清兩代時修建的,比較著名的有河南鹿邑太清宮、江西龍虎山上清宮、江蘇茅山元符宮、蘇州玄妙觀、北京白雲觀、成都青羊宮、山西永樂宮、陝西重陽宮、武漢長春觀等。主要奉祀三清、四禦等道教尊神。
三清即元始天尊(也稱玉清大帝)、靈寶天尊(也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四禦是僅次於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萬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後土皇地隻。
奉祀民俗之神的道教廟宇主要祭祀山神、雷神、關帝、土地、城隍、藥王、二郎神、財神等民間的神,現存的比較著名的這類道教廟宇有廣州南海神廟、山東泰安岱廟和碧霞祠、北京東嶽廟、山西解縣關帝廟、四川灌縣二王廟、陝西耀縣藥王廟、香港黃大仙觀、台灣北港朝天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