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國建築,無言的詩(1)(2 / 2)

道教建築通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園林四部分組成,它的總體布局基本上采取我國傳統的院落模式,也就是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構成各種形式的建築群。

神殿是道士們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位於道教建築群的主軸線上,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體。大型的宮觀通常是一串縱向布置,隨著地平麵逐漸升高院落,殿堂內還會設置神靈塑像或者是畫像。

膳堂建築物主要包括客堂、齋堂、廚房以及附屬的倉房,通常布置在建築群主軸線的側麵。宿舍是道士、信徒及遊人的住宿用房,它的布置比較靈活,通常在建築群的僻靜處單獨設院。

有的道觀還會利用建築群附近的名勝古跡和奇異的地形地物(如山泉溪流、巨石怪洞、懸岩古樹等)去建置樓、閣、台、榭、亭、坊等,形成建築群內以自然景觀為主的園林。

在道教建築中,這四類建築的分區明確,配置適宜,聯係方便,給人一種莊嚴肅穆,清新舒適的感覺。此外,它還將壁畫、雕塑、書畫、聯額、題辭、詩文、碑刻、園林等多種藝術形式和建築物綜合統一,因地製宜,巧作安排,具有比較高的文化水準和多彩的藝術形象,從而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牌樓:北京古城的獨特景觀,又是我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它是一種有柱門形構築物,通常都比較高大,古時候的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這幾種,多設於要道口。

台榭:中國古代將地麵上的夯土高墩稱為台,台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台榭。台榭是宮室、宗廟中常用的一種建築形式,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

石窟→佛塔→殿堂——中國佛教建築

佛教建築主要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國早期的佛教建築是石窟寺,石窟是開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裏麵有大量的壁畫、雕塑,中國的石窟以敦煌、龍門、雲岡三處最為有名。

後來中國的佛教建築受古印度影響,建設了很多塔寺,以塔為中心,主要有木塔、磚塔、磚木塔、石塔、銅塔、鐵塔和琉璃磚塔等,在塔的周圍建設一些殿堂、僧舍。塔中供奉著舍利子、佛像等物,是寺院的中心建築。

晉唐以後,殿堂逐漸成為佛寺的主要建築,佛塔被移到了寺外,多建在寺前、寺後或者是另外建一個塔院,形成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佛寺結構。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軸線上,層次分明、布局嚴謹,西藏的布達拉宮、北京的雍和宮、承德的外八廟是這種建築的典型。

宋代時佛寺建築形成了“伽藍七堂”的製度,七堂指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淨、浴室。規模比較大的寺院還有講堂、禪堂、經堂、塔、鍾樓、鼓樓、放生池等建築。

明清以來,佛寺建築的格局已經形成了定式,通常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毗盧閣、觀音殿、方丈室等。大雄寶殿是佛寺的主題建築,東西兩側的配殿為鍾樓與鼓樓,伽藍殿與祖師堂、觀音殿、藥師殿相對應。大的寺院有五百羅漢堂、佛塔等建築。中軸線東側分布僧房、香積廚、齋堂、職事堂等,是寺內僧人的起居生活區。中軸線西側主要為禪堂、接待室等,是前來掛單僧人的修行之所。

佛寺的山門通常都有三個,象征著“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山門殿內左右有兩個金剛力士,負責守護佛法。

天王殿內中間供著彌勒佛,彌勒佛的左右是四大天王,又被稱為“四大金剛”。大雄寶殿所供之佛尊數不等,有的隻供一尊佛,或是釋迦佛或是毗盧佛或是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釋迦佛、左東方藥師琉璃光佛、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三身佛(法身、報身、化身)。釋迦佛兩側,通常有左右兩名使者,即老“迦葉”、少“阿難”,或者塑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殿內東西兩側麵,多塑十八羅漢像或是二十諸天。大雄寶殿兩旁的東西配殿,西麵是伽藍殿,供著三尊佛像,中間是波斯匿王,左邊是陀太子,右邊是孤獨長者。兩邊通常供十八位伽藍神。東配殿是祖師殿,大都供奉達摩祖師或者是本寺的開山祖師。

法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的場所,是佛寺中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最後是藏經樓,是珍藏佛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