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酒船三萬斛,棹歌長久白鷗群。這句詩真切的展現出了元代人的尚飲之風。元代飲酒群體龐大,上至宮廷貴族、文人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販夫走卒都喜飲酒。這種風氣的形成,與元代酒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元朝人尚飲之風熾烈,首推宮廷最盛。元朝的皇帝如太宗、定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順帝等人,都嗜酒如命。在這些喜飲的皇帝中,元太宗窩闊台最為典型,《元史》中寫到:
“帝素嗜酒,日與大臣酣飲”。大臣耶律楚材屢諫不聽,於是他就拿著酒槽的鐵口,當麵上奏:“蘖能腐物,鐵尚如此,況五髒乎?”窩闊台經過這次勸諫後,也反省了自己:“奉父汗之命坐在大位上,朕承擔著統治百姓的重任,但朕卻沉湎於酒,這是朕的過錯,是朕的第一件過錯。”隨後,他的嗜酒習慣才稍微有所改變。
飲酒風氣
元代的文人和士大夫,也大都喜歡宴飲。當時大都城外,有一宴遊的好地方,平章政事廉希憲曾在此設筵,邀請名士盧摯、趙孟等人共飲,歌伎手折荷花,唱元好問的《驟雨打新荷》曲助興。
元代曾一度停科舉,許多文人入仕無門,就飲酒自娛,以舒緩鬱鬱之情。另外,元代的道士和尚都可以飲酒,不少寺觀都釀酒和售酒。蘇州東禪寺僧文友,喜與士大夫交往,有來訪者,他就設酒款待。東禪寺還有一位南渡僧林酒仙,“居院不事重修梵唄,惟酒是嗜。”元代的文獻中還寫到太華山雲台宮的道人飲酒的狀況:
日食數龠,飲酒未醺而止,不盡醉也。人家得名酒爭攜餉之,至則沉罌泉中,時依林坐石,引瓢獨酌。
元代民間釀酒、飲酒、用酒之風相當盛行。很多家庭都掌握簡單的釀酒技術,民間普遍存在自釀酒的小作坊。另外,婚喪嫁娶,迎來送往,一日三餐都缺不了酒。
元代酒類
元代尚飲的風氣,推動了酒業的發展,全國各地的名酒佳釀和酒類的品種比前代要豐富一些。當時,出現了糧食製作的燒酒、葡萄酒、黃酒、馬奶酒、果酒、小黃米酒、阿剌吉酒、速兒麻酒及各種配製酒等。元代的燒酒也非常出名,相當於現代的蒸餾白酒,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
在元代的《飲膳正要》等文獻中,都有不少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經過專家的考證,唐代已經初創了蒸餾酒製作法,宋代我國已有了蒸餾酒,但是在元代的時候,蒸餾酒才真正獲得發展。
元代,蒙古特色的馬奶酒很盛行,葡萄酒也達到了極盛時期。成吉思汗建國後,畏兀兒部族首先歸附。畏兀兒當時生活在以哈剌和州(今新疆吐魯番)和別失八裏(今新疆吉木薩爾),這兩地盛產葡萄酒。因此,在蒙古宮廷中就有了來自這兩地的葡萄酒。
延伸閱讀
楊世昌蜜酒
楊世昌是北宋時期綿竹武都山的一個道士,他和大文學家蘇有一段關於蜜酒的趣聞。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蘇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湖北黃岡)。兩年之後,楊世昌前去黃州看望蘇,蘇
邀請他同遊赤壁,兩人飲酒賦詩,意興飛揚。後來,楊世昌就將蜜酒的釀造法,寫出來送給蘇。蘇
十分高興,回贈給他《蜜酒歌》,並在詩前小序中寫道:“西蜀道人楊世昌善作蜜酒,絕醇。餘既得其方,作此歌以遺之。”蘇還在這篇文章中,讚美了蜜酒的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