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造型講究的陶酒器(1 / 1)

華夏先人自從發明了製陶術後,陶製酒器也應運而生,陶器是最早出現的酒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實踐中對物質的不斷觀察,對自然規律的不斷發現和運用的結果。

陶器是最早的酒器,從新石器時代和夏代一直流行到商代,商代後期便退居次要位置,但始終未曾絕跡。在新石器時代,陶酒器已打上階級的烙印,成為不同階級、不同身份的象征。那個時期,有酒器的大都是富有的權貴,在這些人的墓中,往往隨葬酒禮器。在浙江餘杭的良渚文化大墓中,均葬有精美的陶質酒器,這些陶製品即使在今天看來仍不失為珍貴的工藝品。

陶酒器的文化影響

考古發現,最早的陶酒器出現在大汶口時期,距今已有六七千年。

陶酒器是陶土燒製的酒器,以鬶、盉、杯、壺、罍、爵為代表。陶鬶,流行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至夏商之際。高柄陶杯,從五千多年前流行到夏代早期。陶觚從五千多年前流行到商代晚期。陶爵主要流行於夏、商時期。此外,新石器時代較常見的陶酒器還有尊、罍、壺、瓶等。

陶酒器在中國大量出現,影響了中國數千年文化的發展,同時也造就出獨樹一幟的華夏酒器文化。陶酒器自問世就與藝術完美結合,無論從用料、造型還是裝飾、美工,都非常講究。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了肖形酒器,如鷹形陶尊、豬形陶盉、狗形陶觚、人形陶瓶、魚形陶壺、鳥形陶壺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陶酒器具有可靠的史料價值。據文獻記載,商代有個孤竹國,其都城在今河北戶龍縣一帶。商代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互相謙讓王位,雙雙辭別家鄉投奔周文王。後來因勸阻武王伐紂未遂,兄弟二人隱入首陽山中。在遼寧喀左縣北洞村出土的商代晚期銅罍上,銘文赫然是“孤竹”二字,證明商代確有孤竹國。

從陶酒器,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輝煌曆史,也可以體現華夏酒文化的源遠流長,自華夏祖先有陶至今,陶酒器出土的數量之多,酒器類型之豐富,製作工藝之精湛,酒器文化內涵之深遠,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認識中國從陶器開始,中國走向世界也是從陶器開始。

考古發現的陶酒器

1953年首次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仰韶文化的代表酒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簡約。

出土於山東省膠州市三裏河遺址的黑陶罍是山東龍山文化的代表,裏外皆黑,器腹皆經拋光,亮可照人,俗稱“黑又亮”陶器。這件黑陶器製作精致,造型優美,是黃河下遊龍山文化中的精品。

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的“水鳥啄魚蒜頭壺”,稱得上是陶酒器中的佼佼者。該壺口呈花苞狀,並繪有黑彩花瓣圖案。在肩腹部用黑彩繪一組寓意深刻的水鳥啄魚圖,構圖線條簡練,而形態逼真。一隻水鳥用嘴緊叼一條大魚尾巴,大魚身體扭曲,昂首張望,呈負痛難忍、欲逃不得之痛苦狀,此陶酒器堪稱華夏酒器文化的精品。

位於距陝西西鳳酒廠僅幾十裏的眉縣楊家村的一組古樸的陶酒器,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早期偏晚的遺物,是中國目前最古老的酒器,有五隻小酒杯、四隻高腳杯及一隻酒葫蘆。據考古專家鑒定後確認,這批古陶酒器至少有六千年的曆史,堪稱中華酒文化的瑰寶。

延伸閱讀

陶器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製、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之聲音不清。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誌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器物。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