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肅穆莊重的青銅酒器(1 / 1)

進入奴隸社會後,社會生產水平有所提高,釀酒技術也逐漸趨於成熟,這個時候的青銅文化也比較發達,青銅酒器應運而生。這一時期的青銅酒器數量多、品種全、紋飾美,它們多被奴隸主做為祭祀和宴飲時使用的禮器。

夏商周時期,青銅器十分盛行,青銅酒器在飲食器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當時的酒器主要有:斝、角、爵、觚、觶、觥、尊、彝、卣、壺等,它們的造型和用途都有一些差別。

斝為飲酒器,《禮記

禮器》雲:

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

文中的散就是斝,斝為圓口,口上有二柱、邊沿加厚、釘帽狀柱、束腰鼓腹圜底,一般的腰飾為乳釘紋和弦紋,腹飾五個鼓麵紋,它是身份卑下者所用的酒器。

角因為飲酒器,《禮記

禮器》中寫到:

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它為凹弧形敞口,兩端尖銳上翹,器身長而扁,三棱形足,外鼓假腹上有圓孔,腹部飾有弦紋、乳釘紋,斜置的管形流上有三曲尺形飾。角是當時有社會地位的人所用的器具,華貴的角也是顯現他們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征。

爵為飲酒器具,整個器具的形狀頗似雀之曳尾翹立。他的形狀為口頸渾一、口侈而狹長,前為倒酒的流槽;後為較細長的尾,在流折處有二短柱,柱頂圓帽。中間為杯,腹側有,下有三足。《說文解字》中認為:

爵,禮器也,像爵之形……所以飲器像爵者,取其鳴節節足足也。

觶一般較為華美,為尊貴者所用。《禮記禮器》中雲:尊者舉觶。

它的形狀大多為橢扁體,也有圓體的,侈口、束頸、深腹、圈足,大多有蓋。觥為飲酒器具,它作為酒具出現比較早,在《詩經周南

卷耳》中就曾提到了它:

我姑酌彼兕觥。

觥的形狀大多仿獸類等動物造型,如虎牛羊等,其中以兕牛最具代表性,故稱兕觥。它的器體上飾有獸麵紋、龍紋、虎紋、雷紋等圖案,蓋上大多有銘文。

尊彝

尊一般是做為儲酒器來使用的,它的造型比較多,但大體可分為三類: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鳥獸尊。

彝,在青銅器銘文中常作為青銅禮器的統稱,它常與“尊”連稱為“尊彝”。它的形狀為方口、方蓋、方腹、方圓足,帶有扉棱,蓋有四麵坡的屋頂。

卣是一種儲酒器,專用盛放祭祀時使用的香酒,它的形狀通常是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部圓或橢圓,也有方形,也有做成怪獸食人狀的。卣的體積比尊少,並有提梁。

盉是用來調酒的器具,即用水之類來調和酒濃淡的酒具。盉為袋足,流在頂上,圈足,部分還有提梁。壺作為酒器出現比較早,《詩經大雅韓奕》就寫到:顯父餞之,清酒百壺。

《孟子 梁惠王下》中也提到了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一般的壺是小口、大腹,還有的有提梁,有蓋或無蓋。

在我國古代有“無酒不成禮”之說,酒是祭神享祖、禮儀交往等活動的必備之物,盛酒的青銅器也就自然成為禮器。從夏朝的青銅器來看,大多為小件的工具和兵器,酒器之中隻有爵被作為青銅禮器來使用。商代的禮器酒具則出現了組合,通常的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尊、卣、方彝、瓿、罍、壺等儲酒器則作為套禮器,被用作奴隸主的陪葬品。周朝建立後,統治者對國政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從政治經濟到文化藝術,都有整套典章製度。在這些製度中,以法令的形式明確了君臣、父子、貴賤、尊卑的等級。酒器的使用種類和數量的多少,因等級不同而各有區別。

延伸閱讀“”與“”是一種盛酒器和盛水器,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調酒。這種器形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有自銘的出現於西周。

是一種盛酒或盛水的大容器,這種器形見於商代晚期,數量並不很多,流行時間至春秋中期。因為這兩件青銅器的主人名克,所以被稱作“克”與“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