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晶瑩剔透的玉製酒器(1 / 1)

玉器最早出現於舜帝時代,在唐宋時期形成一個高潮,玉製酒器也成為酒器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玉出現在人類生活中,在中國已有7000多年的曆史。相傳,舜帝祀宗廟時,就使用了玉器,這恐怕是中國最早的玉酒器了。商周時期以新疆玉材製成的玉器,逐步主導了中國玉酒器。《周禮》中提到了不少玉酒器,如“玉瓚”等。現今出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酒器,有玉盞、玉耳杯等。

玉酒器的傳承

秦漢時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器具是東漢夔鳳玉卮。卮是一種酒器,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在鴻門宴上,項羽賜樊噲酒,用的便是卮。《漢書高帝紀》中寫到:

上奉玉卮為太上皇壽。

東漢應劭在他的著作寫:

卮,飲酒禮器也。

東漢夔鳳玉卮係采用優質新疆和闐青玉製成,局部有褐色和紫紅色浸蝕。卮身呈圓筒形,配圓形隆頂蓋,卮身通體以勾連雲紋為錦地,錦地上隱起變形的夔鳳紋三組。唐代詩人王翰的著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指的就是這種酒杯,工藝精湛的夜光杯因詩得名,流芳後世。直到今天,祁連山下的甘肅酒泉仍然生產夜光杯,並成為河西走廊的品牌紀念品,這本身就是一種十分有趣的酒文化現象。李白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等詩句,都是讚美酒和玉酒器的千古名句。

到了宋代,製玉技術更加精湛,玉酒器也相當精美。明人高濂在《燕閑清賞籠》中提到“宋人製玉,發古之巧,形後之拙,無奈宋人焉。”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清河郡王張俊向高宗進奉的42件玉器中,就有玉枝梗瓜杯、玉瓜杯等玉酒器。

元明清三代,是中國玉器工藝的鼎盛時期,玉酒器自然也雄踞這三個朝代。現今存放於北京北海公園團城玉翁亭內的“瀆山大玉海”,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玉製大酒甕。

玉與其他材質結合的酒器

單純的玉質酒器是酒器的一大源流,還有幾種材質被綜合運用後製作成的酒器,如金托玉爵。這個酒器由金托、玉爵組成,金托呈淺盤狀,中央凸起一樹墩形爵座,頂設三孔,玉爵之三足剛好插入其中。金托盤的口沿上刻有雲朵紋,並且等距離嵌有紅、藍寶石各六枚,托盤底部為沙地,浮雕花紋,主飾為二龍戲珠,龍首之間為火焰寶珠和雲朵,龍尾之間是海水江崖,鑲嵌有紅藍寶石各四枚。玉爵用新疆和田玉製成,形狀似商周時期的青銅爵。爵把被雕成爬龍狀,龍屈身弓背,後爪蹬爵腹,前爪攀爵口,龍腹與爵身之間的空隙可容插入一手指。爵流和爵尾的外壁各雕一正麵龍,龍的前爪上各托一字,流部的是萬,尾部的是壽,寓意萬壽無疆,兩龍之間刻有四合如意雲紋,三條爵足的根部各刻一如意雲紋,爵座的外表鏨刻怪石險峰,其上點綴紅、藍寶石各三枚。

至於石酒器,更是稀罕少見。古人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石以奇為美,以奇石製成酒器,往往是文人墨客的專利品。開元年年間,唐代“飲中八仙”之一的李適之登峴山時,發現竇奇石,形如窪陷,用以製成酒尊,一時被文人們傳為美談,流傳甚廣。

延伸閱讀

瀆山大玉海

山大玉海為傳世品,舊稱玉甕,是北京北海公園團城收藏的一件元代巨型酒器,係用一整塊黑質白章的大玉石精雕細琢而成。口長182厘米、寬135厘米、腹深55厘米、重6500千克,口呈橢圓形,周身雕刻波濤洶湧的大海,浪濤翻滾,渦激流,氣勢磅

。在海濤之中,又有龍、豬、馬、鹿、犀、螺等神異化動物遊戲其間,海龍下身隱於水中,上身探出水麵,張牙舞爪,戲弄麵前瑞雲承托的寶珠。豬、馬、犀、鹿等動物遍體生鱗,使人聯想到神話裏龍宮中的獸形神怪和蝦兵蟹將。可以說,這是一幅活生生的龍宮世界的景象。更難能可貴的是,該器不僅形體巨大,氣度不凡,而且雕工極精,利用玉色的黑白變化來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現動物的眉目花斑,匠心獨運,技藝高超。更為可貴的是,大玉海的腹內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禦詩三首及序文,概括了這件巨型酒器的形狀、花紋和來曆。序文說:“玉有白章,隨其形刻魚獸出沒於波濤之狀,大可貯酒三十餘石,蓋金元舊物也。曾置萬歲山廣寒殿內,後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道人作菜甕……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