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各樣的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在酒具的製造和使用上標新立異,形成了造型怪誕、不拘常規的奇特酒具。
在中國酒文化史上還有一些獨特材料或獨特造型的酒器,雖然不很普及,但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如銅冰鑒、竇綰合巹銅杯等酒器。
漆布小卮
所謂“漆布”指在麻布胎上刷漆製器,漢代把布胎稱做夾料胎。漆布小卮的把和蓋鈕上均有鎏金銅環,器內紅漆,器表黑漆,在蓋麵和卮壁上針刻雲氣紋,雲氣間隱約顯露兩個怪獸。
蓬萊盞、舞仙盞
這是唐代詩人李適之所珍愛的酒盞。蓬萊盞酒具有海上三仙山的造型,斟酒時以淹沒三山為限度,之後飲酒時,隨著盞內酒液的減少,三仙山便顯露了出來,別有一番韻味。而舞仙盞又是另一番別致,酒盞上設有機關,當斟酒時,便會有仙人在酒盞上曼舞,給人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
山樽
這是一種剜削奇木根而成的頗受文人青睞的酒具。山樽依自然形態為造型,以返樸歸真的理念為裝扮,呈現奇異怪誕的壯美。當人們舉起山樽,便油然而生優雅之趣。通讀李白的山樽歌詠之詩,便可領悟其美妙之韻:蟠木不雕飾,且將斤斧疏。樽成山嶽勢,材是棟梁餘。外與金罍並,中涵玉醴虛。慚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荷葉盞
碧綠闊大的荷葉,在綠水的滋養中鮮嫩清香,放達的文人墨客便摘來荷葉製成荷葉盞飲酒。每當酒液滴入荷葉盞時,便似粒粒珍珠跳躍翻滾。
觚
觚是流行於商代至西周初的飲酒器。造型為圓形細長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細腰,圈足外撇。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於近圈足處用兩段靡棱作為裝飾。這一時期的觚胎體厚重,器身常飾有蠶紋、饕餮、蕉葉等紋飾,商周時觚非一般飲器,有一句成語為“不能操觚自為”,即指觚的多寡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隻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銅冰鑒
銅冰鑒是戰國時期的冰酒器,其四足是四隻動感很強、穩健有力的龍首獸身的怪獸。四個龍頭向外伸張,獸身則以後肢蹬地作匍匐狀。整個獸形看起來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撐銅冰鑒。鑒身為方形,其四麵、四角一共有八個龍耳,作拱曲攀伏狀。這些龍的尾部都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的小花點綴其上。
鸚鵡杯
鸚鵡杯由南海所產鸚鵡螺殼所製。它的殼外有暗紫色或青綠色的花斑,殼內光瑩如雲母。其殼雕琢精致,鑲金嵌銀,杯腔蜿曲,飲酒時不易一傾而盡,故稱為“九曲螺杯”,這種酒杯不僅是權貴們的愛物,而且也是祭祀的禮器,深為人們所珍愛。
“君幸酒”漆耳杯
“君幸酒”漆耳杯,木胎研製,杯內髹紅漆,杯外黑漆。杯內,口沿和雙耳上有紋飾。總共為一套40件,中號杯內紅漆地上繪黑漆卷雲紋,中心書“君幸酒”三字,杯口及雙耳以朱、赭二色繪幾何雲形紋,耳背朱書“一升”二字。器形線條圓柔,花紋流暢優美。另一種耳杯共20件。大號杯無花紋,僅有“君幸酒”三字,耳背朱書“四升”。小號杯10件,兩耳及口沿朱繪幾何紋。
竇綰合巹銅杯
這種青銅酒器造型生動活潑,結構對稱平衡,裝飾華美瑰麗,是一件極為罕見的藝術珍品。通高11.2厘米。以錯金、嵌綠鬆石為主要裝飾方式,雙杯內外飾錯金柿蒂紋,足飾卷雲紋。杯外壁及高足上鑲嵌有圓形和心形綠鬆石共13顆。鳥身上錯金短羽長翎,頸胸部共嵌圓形、心形綠鬆石各兩顆,其中胸部的一顆最大。
延伸閱讀
個性酒器——洞天瓶
《雲仙雜記》中記載,唐朝的時候,國夫人每次酒宴前,先叫人把鹿腸子懸掛在屋梁上,紮好下端的腸口,再派人在屋頂上住鹿腸裏注酒。酒宴開始後,由侍女手持鹿腸的下端給每個人斟酒。此注酒的鹿腸被稱為“洞天瓶”又有“洞天聖酒將軍”的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