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酒業大國,上至夏商下到明清,在曆代政治中酒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曆代統治者都對酒非常重視,製定了相關政策法規,以利國計民生。
官府下令禁止釀酒、賣酒和飲酒的強製政策就是所謂的禁酒,目的主要是節約糧食,備戰備荒,並防止沉酒於酒,紊亂朝綱,以至亡國。禁酒一般由朝廷發布禁酒令,分為絕對禁酒、禁曲酒、局部地區禁酒等不同種類。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夏商時期糧食有了剩餘,加劇了酒的釀造和消費量擴大。尤其是貴族飲酒的風氣頗盛。正如《資治通鑒》論夏朝的最後一個國王桀時說的“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從而造成了不理朝政,被商湯放逐,直至亡國。600年之後,商紂王比夏桀有過之而無不及,“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飲酒七天七夜不歇,朝綱不整,結果商朝又被西周取而代之。
周代的禁酒政策不僅為了改變當時的社會風氣,而且對於周代以後的禁酒政策,以及糧食生產發展等社會經濟方麵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百姓居田舍者,母取醢(沽)酉(酒),田牆夫、部佐謹禁禦之,有不從令者有罪”。明確不得用剩餘糧食釀酒。
到漢朝,漢文帝規定“百姓之從事於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穀者,多六畜之食焉者……戒為酒醪以靡穀”。顯然這是為節約糧食的禁止酗酒之詔。
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年)始設酒禁,其原因與西周相似,采取的禁酒措施卻比西周嚴厲得多,“足年穀屢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訟,或議主政,帝惡其若此,故一切禁之。釀、沽、飲皆斬之,吉凶賓朋則開禁。”
唐朝高祖武德年間亦因糧食歉收而下詔禁止釀酒,措詞激烈:“沉湎之輩,絕業亡資,……兵革未寧,年數不登,市肆踴貴,趨末者眾,浮冗尚多,肴羞曲蘖,重增其費,救弊之術,要在權宜關諸州官民,其斷屠酤。”
元朝時,農業凋敝,災荒不斷,為節約糧食世祖忽必烈多次頒布禁酒詔令,其次數之多,堪稱各朝之首。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以前,因糧食不足,曾發布酒詔令:“曩內民間造酒,糜費米麥,故行禁酒之令。”之後,明朝的酒政就比較寬鬆了,對酒的釀銷采取放任自流的稅酒政策。
清朝時實行的禁酒政策主要是禁燒酒,“黃酒本無禁令”。康熙皇帝諭“蒸造燒酒,多費米穀,”“著令嚴禁,以裨民禽。”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國力昌盛,豐衣足食,乾隆皇帝仍然感到有禁酒的必要,他認為“養民之政策多端,而莫先於儲備。所以使粟有餘,以應急之用也。夫欲使粟米有餘,必先去耗穀之事,而耗穀之尤甚者則莫為燒酒……今即一州、一邑而計之,歲耗穀米,少者萬餘石,多者數萬石不等”。
禁酒政策自問世以後,曆朝曆代都不同程度地實行過,但都時間不長,長者數年,短者數月,就禁不下去了。
延伸閱讀
朱元璋以酒試臣
朱元
疑心很重,常常擺下酒宴來試探臣下,就連同時起兵、同甘共苦、戰功顯赫的開國元勳徐達也不放過。一日,宴請徐達,直喝到深夜,把徐達灌得大醉,才讓內侍扶他到舊內睡覺。舊內曾是朱元稱王時居住的地方,按例,皇帝住過的地方,別人是不能隨便住的,否則便是越不臣。睡到半夜,徐達酒醒,得知自己誤入舊內睡覺,嚇得魂不附體,翻身下床,快步走下台階,麵北再拜稽首,才出宮回府。朱元聽說此事,暗自高興,消除了疑慮。又一次,朱元用同樣的辦法,檢驗另一位開國功臣郭德成。朱邀他喝酒,乘其酣醉時將兩錠賞金塞到他手裏,叮囑不要告訴別人。郭德成唯唯稱是,將賞金裝進靴裏,但他畢竟酒醉心明,深感,出宮門時假裝醉倒,跌出靴襪,露出黃金。守門官吏慌忙進宮報告皇帝,朱元說:“那是
賞賜給他的。”言訖,暗自高興,也消除了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