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強占先機致勝(4)(2 / 3)

對了!這甜味一定是從實驗室通過鉛筆帶出來的。於是他趕緊跑回實驗室,用心研究,發現這甜味是他做實驗時生成的,這是從煤焦油中提取的,因為它比糖甜500倍,所以他把它取名為糖精。他又繼續實驗,確證糖精無特別毒害,同時也發現,糖精在味覺上引起甜的感覺,對人體沒有營養價值。現在可有大用途了。因為糖尿病人越來越多,不能吃糖,卻又習慣有甜味。現在的木糖醇,可能就是糖精做成的。

1879年,他獲得美國頒準的專利,1888年他遷居德國,建立了第一個糖精廠,開始了糖精商品生產。推而廣之

由順手牽羊引伸出來,無非是發現機會和趨勢,抓住這機會,利用這趨勢,於是便有了順風吹火、順水推舟、順風轉舵、順風張帆、順水人情、順理成章、順時達變、順藤摸瓜等諸多演繹出來的智慧和計謀。先禮後兵

退避三舍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文公重耳在未當國君而在外流浪逃亡時,曾經得到楚王的救助。楚王問重耳,今後如何報答。重耳說,如果晉楚交戰,晉軍一定先“退避三舍”,以作報答。古時以30裏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後退90裏。後來重耳當了晉國國君。有一次楚國帶領盟軍攻打中原的宋國,晉文公為了稱霸中原,當上盟主,便要發兵去救宋國,以便取得中原各諸侯國的保護人的地位。晉軍與楚軍相遇後,晉文公令軍隊統帥先軫,退避三舍,以示履行以前的諾言,這樣就避免了晉文公忘恩負義的惡名,在輿論與心理上都得了主動,贏得了諸侯的同情。先禮而後戰,士兵也覺得理直氣壯,士氣大增。其實,後撤90裏正好退到城濮,這個地方的地形對晉軍作戰是很有利的。晉軍與楚軍在城濮交戰,晉軍大勝。這就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城濮之戰,是先禮後兵的典型戰例。趙匡胤對李煜

五代十國時期之末,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得北方政權,做了皇帝。他精明治軍治國,已有力量消滅南方的後唐,統一中國。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罕見的文學天才,趙匡胤對李煜決定采取先禮後兵的戰略,他一次又一次地派使者到李煜那裏,向李煜陳述形勢,統一中國的必然趨勢,表達對李煜的才華的肯定和優待他的誠意,勸李煜獻出國土,不動刀兵。趙匡胤在京城為李煜專門準備了一大套豪華住宅,準備在和平統一中國後,讓李煜居住,並準備給李煜封王。但是李煜本人不善政治和軍事,優柔寡斷。每次趙匡胤來使,他都想同意。但又有臣下說祖宗社稷不能拱手送人,應該強兵拒敵。然而又沒有一個將領能領兵。

就在這樣的猶豫不決中,趙匡胤耐心地等待了李煜10多年,直到把中國的其他地方完全統一之後,最後才不得已派兵攻打江南。然而在出兵的同時,趙匡胤還派出一位大臣去通知李煜,曉明大局,告訴他現在獻國為時未晚。李煜仍然猶豫不決。於是宋兵打進南唐,攻入南唐都城。此時,趙匡胤仍派將軍前往南唐王府保護李煜,讓其盡帶宮中錢財珠寶,移居宋都。

這個先禮後兵的故事,在中國宣傳得很少。隻有研究五代十國史的專家熟悉。可以說,趙匡胤對李煜的先禮後兵。是前無古人的,擬當傳為美談。周恩來禮披於外而力蘊於中

1963年4月24日,周恩來在與埃及部長執行委員會主席阿裏·薩布裏的談話中講到中國人辦外事的一些原則,鮮明地體現了周恩來“禮披於外而力蘊於中”的外交風格,體現了新的時代條件下的中國人所特有的禮讓精神。這些思想主要可歸納為四點:

(一)“要等待,不要將己見強加於人。當雙方爭執不下時,強加於人反而容易壞事,最好的辦法是等待對方自己覺悟。”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周恩來曆來強調“革命不是從外輸入”的理論,指出,中國革命不從外輸入的,中國也不對外輸出革命,各國的革命隻有在各國人民自己認為需要時才能發生,革命的勝利隻能依靠各國革命者自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別人是無法代替的。

(二)“絕不開第一槍。人家可以先對我不好,我們決不先對人家不好。”早在1952年4月,周恩來就已明確指出:我們總是采取後發製人的方法,你來一手,我也來一手。不怕它先動手,實際上它一先動手就馬上陷於被動。

(三)“中國有句古話,‘來而不往非禮也’。你對我不好,欺侮我,逼得我不得不有所準備,要進行回擊,否則就可能會把我們看成為懦弱可欺。”周恩來正是根據這種精神,迫使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