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退避三舍’,這就是說,你來,我先退,給你警告。再來,再退,再給警告,但事不過三。退,為的是給對方以考慮的時間。這時候,將發生兩種可能:一種是有遠見的人會考慮,這不是軟弱可欺,應該慎重;另一種有人可能視我可欺,逼我到牆角,我隻好還擊。”例如抗美援朝。周恩來在1950年10月24日在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十八次常務委員會上分析了在朝鮮戰爭問題上的“退避三舍”,最後“隻好還擊”。他說:“一個月前,就是說美軍在仁川登陸以前,我們曾考慮過,美帝打到三八線後是否會停止,而後轉為外交的談判。在敵人占領漢城以後,尼赫魯曾經對我們說,三外長會議已經說過,不過三八線,如果要過三八線也要提到聯合國來決定。但我們得到的情報是,他們要穩住中國,過三八線,過了以後,再搞中國。我們看穿了騙局,所以在9月30日聲明:對美帝侵略朝鮮我們不能置之不理。10月1、2日的消息是美軍已過三八線,南朝鮮軍隊在三八線以北深入很遠。我們曾找印度駐華大使指出,以上情況與尼赫魯所說不同,我們對朝鮮問題不能不管。不久,通過尼赫魯向我們表示,過了三八線到距鴨綠東40英裏時即可停止。當時敵人已進到平壤。目前,敵人又由平壤北進。這顯然是對我們第二次欺騙。如此下去,我們如坐視不救,敵人必然繼續前進,咄咄逼人,直到鴨綠江邊,然後再做第二步文章。”“所以我們要理、要管。”聯合國製裁伊拉克
1990年伊拉克武裝吞並主權國科威科之後,聯合國也是采用了先禮後兵的戰略。首先,聯合國作出若幹決議,敦促伊拉克軍隊自動撤出科威特。同時,美國國務卿貝克和歐洲、非洲各國元首和外交家,與中東各國元首,進行頻繁的外交活動,爭取不用武力讓伊拉克自動撤軍。在一切先禮之計用盡而伊拉克仍不撤軍的情況下,聯合國作出用武力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的決定。同時,給伊拉克一個自動撤軍的最後期限:1991年1月15日。這仍然是先禮後兵的戰略。伊拉克到1月15日之前,仍不自動撤軍,這樣,在全世界的輿論麵前,伊拉克便變得徹底孤立。這時,聯合國派多國部隊興正義之師,為維護每個國家的主權而維持世界和平秩序,多國部隊便完全達到了得道多助的勝戰形勢。一場大戰,在短短幾十天的工夫內,大獲全勝,不但把伊拉克軍隊趕出了科威特,而且伊拉克不得不接受戰爭賠款。重慶談判
毛澤東膽略超人,毅然赴重慶談判。談判進行了43天,於1945年10月10日簽訂了《國共雙方代表會議紀要》(即雙十協定)。此後不久,蔣介石便撕毀協議,向解放區發動軍事進攻。這次毛澤東赴重慶進行的談判,擊破了蔣介石企圖強加給共產黨不要和平的罪名。這在共產黨方麵來說,便是一個將計就計的先禮後兵。在蔣介石撕毀協議,發動內戰之後,輿論對共產黨有利。於是,共產黨在經過一段防禦之後,轉入進攻國民黨,從而解放全中國,這也是共產黨先禮後兵之計的勝利。後發製人
兵書上都講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這是常見的情形下的妙計。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勢下,後發製人則是更主動更有利的。
《苟子·議兵》中,臨武君說:“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後發,在於贏得戰爭正義之名,贏得輿論,贏得同情,贏得得道多助。鄭莊公討伐其弟共叔段的故事,講述在前“欲取先予”一計中,同時,也是先禮後兵,後發製人之計。因為要等共叔段篡國和陰謀暴露於天下,鄭莊公討伐共叔段才得人心,才不會被說成鄭莊公六親不認,兄弟自相殘殺。
後發,還在於讓敵方暴露弱點。如《水滸》記述,在柴進家,洪教頭與林衝比武,洪教頭把花棒掄得呼呼直響,連叫幾聲:來!來!來!林衝先退一步,以守為攻,很快看出了洪教頭的破綻,把他打翻在地。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講了後發製人的許多古代戰例:“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曹袁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官渡之戰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人,因而戰勝的。”黔驢技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