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0世紀初期的重慶文學(2)(1 / 3)

20世紀初期的重慶詩歌

第一節 晚清重慶詩歌改良運動與重慶新詩的孕育

19世紀中後期,清王朝在東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已經走上了衰敗的道路。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由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逐漸淪為了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入,刺激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畸形的生長與發展,加速了中國農村經濟的破產,社會階級矛盾空前尖銳,中華民族麵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正是中華民族這種鮮明而迫切的時代要求,影響了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變革,促使中國詩歌從內容到形式的現代轉型。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到晚清時代,從詩歌觀念到內容形式,都與時代需求嚴重脫節。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梁啟超、夏曾佑、黃遵憲等一批受西方文化思潮影響的有識之士提出了“詩界革命”的口號,企圖對傳統的舊詩進行改良。他們主張“以舊風格含新意境”,強調“我手寫我口”,以衝擊舊詩的種種束縛。盡管作為維新運動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們的出發點是詩歌的改良適應政治變革的需要,但反映在創作上,卻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古代詩歌的表現領域。

梁啟超、夏曾佑等人所倡導的以“詩界革命”為口號的詩歌改良運動,其思想基礎是康有為的“托古改製”的維新變法思想。在重慶,這一思想受到當時最早鼓吹維新變法、激蕩維新思潮、開新聞報刊業先河的宋育仁的積極響應與配合。他在其主編的《渝報》上發表文章說:“今天下競言變法。不必言變法也,修改而已。天下競言學西。不必言學西也,論治而已。天下競言維新。不必言維新也,複古而已。”宋育仁:《複古即維新論》,《渝報》第一冊。從文學的角度看,這樣的觀點,實際上為重慶詩界提出了“舊瓶裝新酒”的理論主張,有利於詩歌的改良與發展。

清末民初的重慶詩歌,在創作主張與思想內容上呈現複雜的狀態,有守舊與維新之間的尖銳對立,具體表現為創作上傾向鮮明的兩派:一派是以趙熙為代表的“舊瓶舊酒”派,另一派是以鄒容、楊庶堪為代表的“舊瓶新酒”派。

趙熙(1867―1948),字堯生,別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詩人、書法家、戲曲家。1892年(光緒十八年)考取進士,1893年和1895年兩次應重慶府之聘,主持重慶府府考。1897年任重慶東川書院山長。其詩詞、書畫、戲曲在當時頗負盛名,著有《香宋集》、《香宋詩集》、《花間小集》、《唐歌行》、《香慈小集》等詩集,川劇劇本《情探》、《焚香記》等。趙熙有深厚的古文辭修養,且才思敏捷,“倚馬可待”,詞律精工,有“堯生年少最工文,鶴立寒雞總不群”稱頌。在詩學上,善取曆代各派詩人之長,兼容並蓄,頗有創造性,自成一家。正因為其對古典詩詞精深與諳熟,所以才有其對舊詩的內容與形式的堅守,並在清末民初期間,成為重慶詩歌創作的主流,與倡導維新的“舊瓶新酒”派相抗衡。趙熙的詩詞,雍容爾雅,不乏藝術性,但其多數創作,回避現實,乃屬士大夫的吟風嘯月之作。如1892年來渝所作的《魚洞溪》便是如此:

青山渡口列茅茨,

紅樹蒼鬆點鷺鶿。

野老自工田舍計,

行人過此望仇池。

民國初年趙熙再次來渝,寓居禮園與李湛陽等人應酬唱答的詩詞更是如此。此外,極力倡導維新變法的宋育仁,在詩歌的創作方麵,卻仍然徘徊於“舊瓶舊酒”派。他的代表作《題禮園亭館》中寫道:

奇虛生下禦風台,一角山樓兩澗開,

爽氣西浮白雲逝,江流東去海潮回。

俯臨木杪孤亭出,靜聽濤音萬壑哀。

風景不殊華表異,真同遼鶴再歸來。

此詩雖有對昔日禮園(今鵝嶺公園)風光的傳神描摹,卻與當時社會大變動時期重慶風雨如晦的形勢相去甚遠。

以鄒容、楊庶堪為代表的“舊瓶新酒”派詩人在政治思想上與當時社會從維新變法到民主革命的進步潮流相適應,在詩歌創作中,雖然借助舊的詩歌形式,但在內容上卻麵向現實,針砭時弊,為民主革命慷慨高歌,表現反帝反封建的時代主題,豐富並深化了詩歌的思想內涵,在當時的重慶詩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鄒容(1885―1905),原名桂文、紹陶,字蔚丹、威丹,留學日本時改名為鄒容,重慶巴縣人當時重慶巴縣即今重慶渝中區,本書第一編提及重慶巴縣皆依從此解釋――編者。民主革命的先驅、詩人,被譽為“青年之神”。在鄒容如閃電一般亮麗而短暫的人生中,留下的詩篇不多,但卻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民族精神財富。鄒容的詩歌,也與他的《革命軍》一樣,充滿了極強的思想性與戰鬥性,充分表現出他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堅定的革命意誌。特別是他在獄中的一些詩篇,如《塗山》、《獄中答西狩》、《和西狩〈獄中聞沈禹希見殺〉》等,更是洋溢著革命的激情,“一朝淪地獄,何時掃妖氛?昨夜夢和爾,同興革命軍。”(《獄中答西狩》)鄒容作詩一般不用典,直白明快,如他的《改〈神童詩〉》,“少小休勤學,文章誤了身。貪官與汙吏,盡是讀書人。”將封建官吏與士人一體的關係及封建政治之固弊揭露無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但《塗山》一詩,采用七絕的形式,卻頻頻用典,“蒼崖區石連雲走,藥叉帶荔修羅吼。辛壬癸甲今何有,且向東門牽黃狗。”尤其是“且向東門牽黃狗”一句,反李斯原意而用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正氣,躍然紙上。從文學發展的角度看,鄒容的詩,顯現出對“舊瓶”與“新酒”關係恰當的處理。維新改良再向前跨進一步,就是革命;革命的第一步,總是先走到維新改良。鄒容是革命家,但維新思想在重慶激蕩對他產生影響,推動他進而走上革命道路。鄒容詩歌所表現出來的“舊瓶裝新酒”的風格特點,正是體現了這一思想發展心路曆程。

楊庶堪(1881―1942),字品璋(後改字滄白),重慶巴縣人,民主革命先驅、詩人、書法家。他自幼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他傳世的第一首詩是他14歲時(1895年)所作的《送友人遊學日本》:

駘宕少年事,蓬萊殊可希。

江山一送遠,裘馬幾輕肥。

收我憂時淚,?君越國衣。

慨慷入吳意,始願莫終違。

此詩可見當時楊滄白人小誌大,愛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1897年楊滄白進入重慶致用書院讀書,與同學鄒容成為誌同道合的親密朋友並逐漸萌發了反清思想。由於深感國家貧弱,他立誌學習世界新知識,尋求富國強兵之道。1903年他與友人一道創辦了《廣益叢報》,著重宣傳反清思想,喚醒民眾。1905年楊滄白在重慶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同盟會首批會員。次年同盟會重慶支部成立,他被推為重慶支部的盟主。1908年,他在川南從事革命活動期間曾作《九日永寧作》以言其誌:

天南重九雨如絲,多難登臨已暗悲。

挈酒強判終日醉,提糕卻憶十年時。

漂零書劍仍今我,破碎河山屬阿誰。

插菊滿頭君莫笑,避災桓景劇堪疑。

末句自注:“時黃、楊之獄,餘頗危疑”,是指1907年同盟會成都發難,黃方、楊雄等盟員被捕之事,既表現了民主革命的艱辛,又展現了昂揚的革命鬥誌與激情。

楊滄白投身革命後,不圖權勢,淡薄利祿。他曾積極推動四川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革命勝利後成立蜀軍政府,大家一致公推楊滄白任蜀軍都督,他堅決反對,最後隻接任高級顧問一職。為此,他曾作《詠懷八首》以鑒其誌。如其一:

天地諒不息,萬物寧有初。

擾攘塵網間,乃爾生吾徒。

悲憂中夜積,潛淚盈襟裾。

鄰虎方耽逐,所懼在淪胥。

慷慨懷苦心,感憤切捐軀。

勵誌惜時難,功名安圖在。

《詠懷八首》是滄白先生的自我抒懷,反映了他作為革命誌士的寬廣襟懷和高尚人格。當然,該詩也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詩人“功成身退”的隱逸思想。

楊滄白是一個革命黨人,還是一個頗具浪漫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1912年他創作效仿古辭《西州曲》所作的膾炙人口的《山峽歌》,可謂揮灑自如,文采飛揚,最能顯示出其詩歌所能達到的藝術水準。

山峽複入峽,輕舟渺難駐,巫山十二峰,峰峰鎖煙霧。

煙霧空?裏,雲樹有人居,不分世上米,但足江中魚。

群魚遊江中,獨網張江邊,夜深明荻火,沽酒傍漁船。

漁父向餘說,無愁但言好,人世風波惡,願得峽中老。

涉世已卅餘,涉江凡幾度,欲采芙蓉花,恐拆相思樹。

相思相望裏,綠窗城南頭,安得一掬淚,淚溯上渝州。

我家渝州曲,愁與老親別,計程過黃牛,夜坐添白發。

思親如引纜,循環無息念,所幸絕緣聲,聞猿腸應斷。

腸斷不足惜,魂銷劇可傷,歸心繞巴水,無複夢高堂。

高唐楚綺詞,芳菲日襲予,何處是離憂,蜀江晴雲雨。

雨霽山色佳,江天無纖埃,誰解春波綠,臨流照影來。

鳴咽瞿塘水,奔流灩?堆,寒江冷蓬鬢,天際一舟回。

1913年,他追隨孫中山先生發動二次革命,起兵討袁失敗後,流亡日本。在此期間,他作有《癸醜違難紀事二百韻》、《癸醜雜詩十首》、《鐮倉浴海歌》、《日本東京次韻奉酬泉浦見懷之作》等詩。1925年,孫中山逝世以後,楊滄白萬分悲痛,辭官謝客(時任段琪瑞政府司法總長),閑居北京不問政治,整日讀書吟詠,研究佛學。1927年他寫下了《論詩絕句百首》,這是一部輝煌的中國詩史,一共羅列評論了中國古今99位詩人。這些詩人和作品基本上反映了中國詩壇2000年來的概貌。楊滄白逞其巧思,馳騁縱橫,高度概括,文茂理愜,充分顯示出其淵博的學識與史論水平。

楊滄白一生,愛國精神矢誌不渝。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十九路軍奮起抵抗,但終因南京政府幹涉而被迫撤退。他為此憤怒寫下了《聞十九路軍退思有感》,以抒發其憤懣之情:

似有三冤字,徒勞百戰功。

漫雲複遼左,空自殺陣東。

由學方阿世,神奸也未雄。

燕雲痛長割,胡馬欲嘶風。

1937年抗戰爆發後,汪精衛投敵組織南京偽政府,邀楊滄白出任偽行政院院長,遭到斷然拒絕。為了避免糾纏,他冒著生命危險隻身從上海繞道香港潛回重慶參加抗戰。1942年8月6日病逝於重慶。

楊滄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豐功卓著的先行者,卓越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詩人與詩評家。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對其一生有十分恰當的讚譽:“開國有詩人,滄白楊夫子。秀句兼豐功,輝映同盟史。”他的遺著有《天隱詩集》、《?齋文存》、《論詩絕句百首》等。

隨著時代的演進與社會的發展,清末民初時期重慶詩壇上兩派人物也有變化。趙熙在清末任禦史期間鐵麵無私,曾先後上疏彈劾慶親王奕?、四川巡撫趙爾豐、郵傳部尚書盛宣懷等權貴,為“戊戌六君子”鳴冤,其奏疏中寫道:“貴族而操政權,政之不當,誰敢非者?”頗有海瑞上疏、楊升庵“議大禮”的風骨。民國初年,他支持討袁,1917年,曾詩贈討袁滇軍旅長朱德:

隻有人心能救世,

西南半壁賴維持。

讀書已過五千卷,

一劍曾當百萬師。

抗日戰爭中,他大力協助馮玉祥將軍組織抗日募捐活動,並在詩歌中抒寫抗戰必勝的信心,如“漢家此日昆陽戰,北望金饒奏凱歌”,“彈丸小醜千頭混,戰鼓三邊萬馬嘶”,表現出趙熙不斷調整自己,努力跟進時代的發展。而被稱為“秀句兼豐功,輝映同盟史”的楊滄白,卻在辛亥革命勝利後秉承“功成身退”的信條,寫出了“僻地與人遠,巡簷共鳥還”的隱逸詩句。直到“二次革命”失敗,他才總結教訓,寫了長詩《癸醜遇難紀事二百韻》,在反思中重樹革命信念。

這一時期重慶的進步詩歌潮流不斷發展,以反帝反封建為基本主題,革命詩歌大量湧現。作者身份的平民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形式的多樣性,不拘聲調平仄,一些古體詩和絕句,近於隨口說話。為了開啟民智,擴大詩歌的社會影響,有些詩人還試作了口語化的通俗詩歌,努力突破傳統形式,自由抒寫並運用俗語、新名詞入舊體詩。雖然他們這些探索和努力是很有益的,對推動重慶詩歌由古代向現代過渡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這種內容上的局部求新與形式上的部分改良,仍然沒有超越“舊瓶裝新酒”的模式,沒有能夠從根本上擺脫傳統詩歌的束縛,解決詩歌的現代化道路問題。因而,重慶新詩的真正誕生,有待一場從詩歌觀念到詩的內容和形式的全麵革命來推動與實現。

第二節 早期重慶新詩的發生與發展

中國現代新詩,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誕生的。它適應了中國現代社會變革的時代要求,飽含著新舊交替帶來的痛苦與歡樂,充溢著張揚個性與追求自由的時代精神。它借助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的強大聲勢與動力,伴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迅速推廣,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在短短的幾年內很快在全國範圍內取代了傳統詩歌的正宗地位,成為20世紀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清末民初的重慶文化發展自然也帶動了語言文字的進步與發展,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提倡白話文和擁護文學革命成為重慶文化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早在“五四”運動前,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了鼓動與宣傳民主革命,辦了一些白話報刊,清政府的官報有時也刊載白話文,特別是在“五四”以後,重慶的許多文化人開始普遍使用白話寫作,遣詞造句力戒生僻怪字,語法也力求接近現代人的習慣。此外,在各級學校的教學中除古文外也拋棄過去的文言語式,采用白話教學。新聞媒體、報刊雜誌幾乎全部采用白話文章。這對白話文在重慶的推廣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重慶方言本屬於北方方言體係,除其語音和北方話有較大的區別外,在語法結構、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基本上與北方官話相同。所以,文學革命在全國興起之後,重慶文學界積極響應,掀起了白話新詩創作的熱潮。如刊載於1921年《人聲》雜誌上的《致勞動家》和《巴聲》《巴聲》是1921年重慶中學巴縣青年砥礪會的刊物。上的《祝〈巴聲〉出版》均反映了重慶早期白話新詩的麵貌:

致勞動家

介眉

親愛的勞動家,

你是人類的創造主。

你的功勞,卻比那耶穌還大,

人類的衣食住,莫不由你們製造;

自己衣不暖,食不起,住不安,終日辛勤,為人作嫁。

你建的房屋,他人住,

你播的種子,他人收,

你織的衣裳,全歸他人有。

你是個人,何苦為人作牛馬?

放棄幸福,一些兒不享受。

試想想,世界上若沒有勞工,

人類還能生存麼?

為什麼你們做工,他們受福,

你們辛苦,他們享樂?

而今後,你建的房屋,不許流氓住,

你播的種子,不許閑人收,

你織的衣裳,不許蕩子有。

你既是人,就應該主張你的人權,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誰來掠奪,你就和誰鬥。1921年《人聲》雜誌第2號。

而《祝〈巴聲〉出版》也是當時典型的白話詩:

祝《巴聲》出版(節錄)

劉正華

《巴聲》、《巴聲》,巴縣的福星!

你尤當知道你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