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0世紀初期的重慶文學(3)(3 / 3)

對中國知識分子人生道路的探討是20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小說中的重要主題,發表於1933年的重慶長篇小說《暴風雨時代》正是這樣一部小說。小說以大革命失敗後彌漫於中國社會的頹喪氣氛為背景,通過呂小婷、馬大年、馬家駒和羅綺林等一群知識青年感傷、苦悶、探索、追求的心路曆程,寫出了這一時期青年知識分子探索人生道路的升降沉浮的時代麵影。遺憾的是這部小說並未按照原計劃10萬字的構思來進行創作,而是在中途匆匆擱筆,留給讀者無限的惋惜。《暴風雨時代》的整體構思,計劃10萬字,上下各5萬。上部以“呂小婷和馬大年為主要人物”;下部“專述馬家駒與羅綺林的流亡與歸來”。但未完即想擱筆。這並非如作者自言因為結婚太忙,而是在於時代的審美興趣發生轉移,作者似乎已無心創作。

――編者注

與此同時,一些客居外地而後來頗有成就的重慶籍作家,這一時期也紛紛有小說發表。著名作家劉盛亞(1915―1960)在青少年時代,就酷愛文學和曆史,富於正義感,寫過一些對被壓迫者表示同情的短篇作品。1933年,劉盛亞在南京金陵中學讀書時,寫過曆史小說《轟》,反映清末愛國誌士彭家珍炸良弼事件。1935年在北平文治中學讀書時,又創作了以藝人在舊社會的慘痛遭遇為題材的短篇小說《白笑》,發表在鄭振鐸和靳以主編的《文學季刊》上。1935年,劉盛亞到德國留學,目睹德國法西斯瘋狂毀滅文化、殘害人民的殘酷現實,異常憤怒,寫了不少作品寄回國內發表。此外,武俠小說家李壽民(1902―1960)20年代中期曾任天津《天鳳報》編輯,1930年開始創作武俠小說,以“還珠樓主”為筆名發表過《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雲海爭奇記》等。30年代,他還為著名京劇家尚小雲寫過《漢明妃》、《卓文君》、《林四娘》等京劇劇本。李壽民一生著述4000餘萬字,其中小說40餘部,京劇劇本10餘種。他以武俠小說知名於世,被稱為北派武俠小說四大名家之一。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重慶文學中,翻譯小說的刊發,也是當時重慶文學的重要內容。這一時期,各種報紙副刊刊發了多種風格的翻譯小說,如蘇俄著名作家高爾基的《她的情人》(鄧餘漢譯)、《二十六男子和一姑娘》(鄭靜溪譯),法國著名作家法朗士的《彼多瓦之故事》(金滿成譯),美國作家馬爾克倫的《拉底格教授》原名《1933!》,曾澤炳譯,一部反納粹的小說,發表於1934年5月26日,反映的是1933年的德國猶太人遭受迫害的故事。這是重慶最早介紹的域外反法西斯文學之一。――編者注,日本作家河崎潔的反戰小說《征途》(田英譯),俄國托爾斯泰的小說《懺悔的罪人》(宋翠西譯)、《天知道》(青青譯)等。這些風格各異,流派紛呈的域外翻譯小說,與當時大量發表在副刊上的外國作家作品的介紹及評論如《杜斯托夫斯基及其“可憐人”》(楊本著)、《世界作家招魂記》(胡琅編)等一起,對開拓作者和讀者的眼界,提高重慶文學的創作水平,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隨著《沙龍》、《西風》、《山城》、《春雲》等一批專業文藝刊物的出現,重慶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抗戰時期重慶小說的繁榮,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盡管就整體而言,重慶小說在20世紀初期所獲得的成就與同一時期中國小說所獲得的成就相比,並不顯得突出,但仍然不妨礙一些才華卓越的重慶作家在全國小說創作領域中嶄露頭角。

第二節 20世紀初期重慶小說的代表作家

毛一波(1901―1996),又名綸明,字穎若、尹若,四川自貢市沿灘鎮人。20世紀30年代重慶文壇知名作家、文藝評論家和編輯。他天資聰穎,刻苦勤奮,學生時代就愛好文史,20世紀20年代即開始寫作,活躍於上海文壇;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四川成、渝等地,任報刊主編或主筆;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台灣從事文史研究及地方誌編著。他辛勤寫作70餘年,著作等身,著述包括小說、詩詞及文史哲方麵內容共計1000餘萬字。

1922年,毛一波考取瀘縣川南師範學校。由於受“五四運動”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他不再沉醉於古文詩詞之中,而是發憤努力,廣泛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探索富民強國之路。其思想也非常活躍,常向成都《國民公報》、《民視日報》和上海《學生雜誌》投稿,並與同學十餘人,組織“愛波社”,辦牆報《愛波壁報》,並借重慶《商務日報》副刊園地,出《零星》半月刊,宣傳無政府主義。

1924年秋,毛一波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係。他一麵學習新的理論和科學知識,一麵從事社會實踐,組織民眾參加反帝反軍閥割據的愛國鬥爭。他積極參與《正義日報》的編輯和發行工作,除撰寫大量進步的詩歌、散文、評論在《覺悟》、《語絲》、《學燈》、《北新》、《新女性》等報刊發表外,還出版了《婦女問題雜論》等幾本著作。1926年,毛一波大學畢業後,繼續參與勞工運動,主要從事報刊的編輯和寫作工作。他編輯了《民鍾日報》副刊,《文化戰線》、《現代文化》期刊,《土撥鼠》不定期刊。他還協助編輯《上海民國日報》、《星期評論》,在《星期評論》上發表了許多有見地的政治、經濟論文。

1929年,毛一波赴日本留學。1931年返回上海,在新時代書局出版了他的《櫻花時節》等幾本著作。他同時參加了國際筆會上海分會,常與胡適、巴金、鄭振鐸、戴望舒、邵洵美等文化名人會麵,討論當時文藝界的問題。“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積極投入抗日戰爭的滾滾洪流,參與胡愈之主持的抗日期刊,以筆代槍,在《雜種日本人》總題目下,寫下一篇篇討伐日本軍國主義的檄文。

1932年,毛一波偕同妻子高一萍回到重慶,任《巴蜀日報》主筆兼編副刊、《新蜀報》副刊主編,並先後在重慶的一些學校和報社兼職。1935年,他與葉菲洛、金滿城、陳翔鶴、陳煒謨等人組建“沙龍文藝社”,出版《沙龍旬刊》,成為當時重慶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連遠在日本的郭沫若,也為之專函祝賀。他和葉菲洛、金滿城,在重慶報界都很有名氣,被稱為“三虎”。

毛一波一生的著述主要分三大類,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寫社會方麵的論著和文藝作品,中年以後去台灣,主要撰寫史誌一類的文章。20世紀30年代,他先後出版了《時代在暴風雨裏》(隨筆小品集)、《少女之夢》(短篇小說集)、《秋夢》(小品文集)、《櫻花時節》(小說、隨筆合集)、《古典與浪漫》(短篇小說集)、《文藝批評集》。在他的小說創作中,以《少女之夢》最為有名,其中短篇小說《政變的一幕》譯成日文發表後,被稱為傑作。上海作家朱雯、趙景琛都曾著文介紹,評價很高。他的小說《貓的故事》,巴金讀後甚為欣賞,還專門致函讚許。毛一波的文學創作,重視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情節的自然真實,富有現實主義風格,且別具文采,擁有廣泛的讀者,對20世紀30年代的重慶文學有特別重要的貢獻。

陳翔鶴(1901―1969),重慶巴縣人,現代著名作家。1920年中學畢業以後考入複旦大學外語係英文專業學習。由於酷愛文學,1922年,他與林如稷、陳諱謨、鄧均吾等在上海創辦“淺草”文學社,經常為該刊撰稿,“願以農人的辛苦,使淺草的每一枝葉片都充滿偉大的使命,以慰寂寞的生”。1925年,他與馮至、陳諱謨、楊晦等創辦“沉鍾社”,並負責發行工作。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先後出版《沉鍾周刊》十期與《沉鍾半月刊》十多期。沉鍾社對於文學的執著精神,深為文壇讚揚,被魯迅譽為“中國最堅韌、最誠實、掙紮得最久的團體”。《淺草》、《沉鍾》作為自費出版的同人刊物,其藝術傾向趨近於前期創造社,提倡“為藝術而藝術”。陳翔鶴及其同人既是編者,又是作者,還要為印刷出版等事務奔波忙碌,表現出對其所追求的文學事業極大的熱忱。這一時期,也是陳翔鶴小說創作的高潮期。他的小說幾乎全用第一人稱的抒情筆調,描寫置身於汙濁現實中的知識分子的愛情、婚姻生活,有的則用虛構的故事袒露自己真實的靈魂,如《悼――》、《不安定的靈魂》等,有的則明顯帶有自敘傳性質,如《轉變》、《獨身者》。作品貫穿一種莫名的感傷和懺悔情調,表現知識分子無力打破黑暗又不甘心淪落,看不到光明又不甘寂滅的矛盾、掙紮和痛苦,其中有的受魯迅《傷逝》的影響,更深受鬱達夫自敘傳抒情小說浪漫感傷色調的熏染。他坦率地表明:“創造光明,追求正義,肯定戀愛!不管世間有沒有這樣的東西,我都得將我‘自願’展大了做去、做去、做去!”這種對於理想的執著,對光明、正義、愛情的渴望,對自我的強調,在那個迷惘頹喪的年代,實屬難能可貴!《沉鍾》結束後,他忙於生計,風格逐漸轉向寫實。

1927年至1936年,陳翔鶴曾先後在曲阜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吉林大學、河北邢台女子師範等校任教,又應四川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周太玄之聘在四川大學任職。陳翔鶴這時雖然不在重慶,但卻始終關注重慶文壇的動態,經常應金滿城、毛一波等人之邀給重慶報紙的文藝副刊投稿。1935年他與葉菲洛、金滿城、陳煒謨等人組建“沙龍文藝社”,出版《沙龍旬刊》,成為30年代重慶文學亮麗的一章。抗戰爆發後,他在成都第六中學任教,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同時創作文藝作品,以寫實的筆法揭露了“洄水沱”四川的種種汙穢和卑劣。陳翔鶴是一位頗具才華的重慶籍多產作家,創作有短篇小說集《不安定的靈魂》、《孤獨者》,中篇小說《寫在冬空》,劇本《沾泥飛絮》,譯著《春情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