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20世紀初期的重慶文學(5)(1 / 2)

20世紀初期的重慶戲劇文學

第一節 開創期的重慶話劇

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了以推翻清廷腐朽統治、建立民國為目的的鬥爭,獲得了許多有識之士的同情和響應。一些愛好戲劇的青年知識分子為了使戲劇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抒發對革命的向往,自發地以日本新派劇和西洋話劇為榜樣,開展演劇活動,早期話劇由此產生。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是留日學生組織的春柳社,他們於1907年在東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著又正式排演了《黑奴籲天錄》。中國初期的話劇由於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不同於中國傳統舊戲,因此中國早期話劇被稱為新劇、文明新戲或文明戲。中國話劇自春柳社誕生之日起,就麵向社會現實,並顯示出強烈的政治宣傳色彩。

隨著春柳社在東京演出《黑奴籲天錄》的消息傳到國內,上海、北京開始組織劇團開展戲劇活動。辛亥革命勝利後,春柳社成員大多回國,開始了它回國後的戲劇活動,以新劇同誌會名義在許多城市演出。因此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早期話劇運動開展起來。

中國話劇運動初期著名的團體上海開明社新劇團於1913年在重慶萃芳茶園演出話劇《都督夢》、《新茶花女》等戲。開明社新劇團1912年成立於上海,是中國早期話劇運動著名的演文明新戲的團體。1913年,“中國社會黨開明社新劇團佟遠峰、朱旭東、張天狂、孫琴心等10餘人,皆北京上海、南洋各學堂畢業生也,渝城章華大舞台以重資聘到,於4月1日在該園開演《都督夢》、《新茶花女》等劇,慷慨激昂能令座客動容,其有功於社會豈淺鮮哉。”《國民公報》成都版1913年4月15日第三版。《新茶花女》表現的是一個妓女和留學生的愛情故事,妓女鼓勵留學生投筆從戎,打退了犯境的敵人。由此開重慶話劇先聲。

開明社新劇團在重慶的演出活動影響了一批戲劇愛好者,他們參加開明社新劇團的演出並積極模仿學習新的戲劇藝術。1913年以周慕濂為首的一些年輕人在重慶成立了第一個話劇團體――群益新劇社,參加者有石德華、賴吾新、穀廣之、黃寶澄等,社團宗旨是切磋演劇技藝,並舉行新劇公演以宣傳教育民眾,曾先後演出了《徐錫麟刺恩銘》、《馬介甫》、《明盲目》等劇。《徐錫麟刺恩銘》的主要內容是歌頌革命黨人徐錫麟,《馬介甫》取材聊齋故事,講述了狐仙為人間打抱不平的故事。此後,唐廉江等人也組織話劇團體演出,話劇開始在重慶興起。

這一階段是重慶話劇的開創時期,采用的是幕表戲的形式。幕表戲沒有完整的劇本,隻有簡單的分場的故事梗概,介紹人物的一般關係和劇情發展的趨勢,沒有準確的台詞,由演員上台隨意發揮,演出時無女演員,都是男扮女裝。雖然早期話劇在創作和演出上比較粗糙,但是早期話劇活動者以勇於探索、試驗的精神,為重慶戲劇引進了全新的劇種,並且從發端起就樹立了重慶話劇反映時代和人生,肩負起社會教育責任的特色,為重慶話劇後來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節 發展期的重慶話劇

“五四”運動的興起,在反帝反封建、爭民主的思潮影響下,重慶各界也掀起了愛國群眾運動,特別是學生運動高漲。新文化思想的傳播,促使教育界開始進行改革,變革課程內容,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在這樣一個時代環境中,話劇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標誌就是出現了學生演劇熱潮,話劇成了青年學生關注社會、反對封建文化的有力鬥爭武器,話劇演出開始普及到重慶許多學校,並且業餘劇團開始出現。

1919年元旦,求精中學演出新劇《浪子悔改》,1922年又演出《煙史》、《國賊》等劇。話劇的演出幾乎普及到重慶每一所初中以上的學校。常演的劇目有《遺產累》、《可憐閨裏月》和《山河淚》等。

當時新劇演出比較活躍的學校,還有巴縣中學、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重慶藝術專科學校、重慶基督教青年會、西南美術專門學校等。重慶藝術專科學校還於1928年由該校師生共同組成了劇團,改編並演出了雨果的《悲慘世界》、侯曜的《棄婦》、蔣本沂的《一條戰線》等劇。該團在演出上尊重劇本,揚棄了當時流行的幕表戲。他們認真嚴肅地對待話劇藝術,為重慶話劇開了新風。西南美術專門學校每逢周六,必有歌舞和新戲的演出,講究燈光、布景等舞台藝術,演出正規,曾演出歌劇《天鵝》、《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以及田漢的話劇《蘇州夜話》和《獲虎之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