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20世紀初期的重慶文學(5)(2 / 2)

1925年,西南美術專門學校屈梅癡等人發起組織微陽劇社,在梅子坡鼎新舞台多次演出新劇,使話劇逐漸從學校走向社會,進一步擴大了話劇的社會影響。

在學校演劇的基礎上,愛美性質的劇團逐漸出現,愛美是英語業餘Amateur的音譯。1927年後,革新劇社、海比遊藝團、一九劇社、華西愛美劇社、西南話劇社等劇團先後出現。

革新劇社成立於1927年,主任陳攸序,成員有封代庸、周慕濂、王祥榮等,在鼎新舞台進行營業性公演。文明戲演出時無女演員,都是男扮女角,女子學校則為女扮男角。革新劇社破除了男扮女角的演出模式,首次起用女演員,培養了重慶第一個文明戲職業團體的女角,對話劇的正規化表演作出了貢獻。他們曾集資自建了演出劇場,長期賣票演出,擴大了話劇的影響。

海比遊藝團是1928年由吳人初、葉霖發起組建,是重慶演出新劇的主要團體,經常在重慶各戲園、劇場演出,還積極參加募捐義演活動。一九劇社成立於1930年7月,社長蕭俊章,成員有唐明昭、江石江、甘樹人等。該社於7月11日在《國民公報》上刊登成立宣言,提出:劇社以“衝破黑暗,改造社會,推進時代”為職誌,以及“為革命之需要而藝術,為時代之需要而藝術”的口號。1931年初,該社曾組織男女演員六七十人,前往長壽、涪陵、萬縣等地巡回公演。該社還於演出之餘,開設培訓班,培訓新劇愛好者,隨劇社邊學習,邊工作,推廣話劇藝術。華西愛美劇社成立於1932年元旦,主要成員有屈秋聲、革新劇社的周慕濂和何達、一九劇社的潘明達、上海大道劇社的王映秋、北平劇協社的匡直以及海比遊藝團的屈梅癡、鍾夢俠等。華西愛美劇社曾演出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新劇《模範軍人》,之後又演出《傻瓜》和日本作家菊池寬的話劇《父歸》等劇。西南話劇社成立於1935年,主要成員有吳雪痕、陳謙益、席明真等,曾先後排演過李健吾的劇作《這不過是春天》,田漢的劇作《湖上的悲劇》、《蘇州夜話》,還有《水銀燈下》、《江口之春》、《討漁稅》等劇。

話劇由此逐漸成為觀眾所歡迎的劇種。話劇贏得觀眾的關鍵,在於它從形式到內容都不同於舊戲。它編演的故事多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內容緊密配合時事,或反抗民族壓迫,或揭露社會黑暗,演員常以劇中人身份在台上談論時事,宣講政治,因而引起觀眾的共鳴。重慶話劇自開創以來,就顯示了一種啟蒙精神和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但是這一階段的重慶話劇演出的原創劇目很少,在話劇創作上成就不大,排演的多是已在全國很有影響的劇目。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繼“九一八”事變以後,加緊了對我國的侵略。重慶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各學校、戲劇團體紛紛舉行演出募捐活動,為抗日救國出力,演出《決心》、《最後一計》、《唐將軍》、《忠魂》、《梅娘曲》、《陸沉之歌》、《毒藥》等劇,劇目中反帝愛國內容逐漸增加。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8月,重慶救亡會下屬的文化界救亡協會成立演劇隊,在市區、北碚、江津、長壽等地演出《三江好》、《烙痕》、《東北的一角》等抗日救亡戲劇,從此,重慶的話劇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蓬勃發展而且最輝煌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