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20世紀初期的重慶文學(6)(1 / 3)

20世紀初期的重慶兒童文學

在中國曆史上,最早提出“兒童文學”概念並對該文學門類的創作加以倡導的,是周作人。繼20世紀初人們對兒童教育的關注與倡導,周作人於1920年10月26日,在北京孔德學校作了題為“兒童的文學”的講演。在這講演中,論者高揚人道主義旗幟,激烈抨擊封建主義虐殺兒童的罪惡,倡導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倡導對兒童的社會地位應予承認和提高。此一講演於當年12月在北京《新青年》雜誌第8卷第4號發表後,不但成為我國現代兒童文學輿論倡導的濫觴,而且極大鼓動了作家們的創作。

但是,作為遠離京滬文化發達地區的四川重慶,在20世紀初至“五四”運動時的近20年時間裏,因盤根錯節的封建教育頑固歧視兒童對精神食糧的需求,所以壓根兒不可能大量產生文人創作的兒童文學。重慶雖無正式的作家創作兒童文學,但卻有許多夾雜在民間文學之中的適合孩子們看的童話故事與童謠山歌流傳。這些來自民間而又通過孩子口口相授、長期傳承和保留在娃娃們心中的無韻與有韻的無名氏作品,便開了20世紀重慶兒童文學的先河。

這裏特別值得強調的一點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抗戰爆發的30餘年間,重慶兒童文苑正處於文人創作勢單力薄。民間無名氏創作占絕對優勢的發展階段。而民間的無名氏創作則包括無韻的傳說故事與有韻的兒歌童謠。後者的讀者對象為少年兒童,所以將其歸為兒童文學範疇毫無爭議。可前者並非專為兒童所寫,它的讀者對象或傾聽者,既有成人也有年少一代,故將其歸類於兒童文苑,則不盡科學。但這類作品由於語言通俗,篇幅簡短,同時故事詼諧有趣,很適合兒童閱讀與傾聽,所以那時沒有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的年少一代,便自發地將這部分並非專為他們而寫的民間無韻傳說故事,當作自己的愛物對待。鑒於上述情況,我國學界和各地出版部門往往把這類本該屬兩棲類的文學作品,也歸並於兒童文學讀物之列。如此處置看似不甚科學,但因有利於兒童讀物及其文學門類的發展,也就因約定俗成而被社會所認同了。

總之,從20世紀初至30年代中期的重慶兒童文學,主要表現為民間口傳兒童文學的盛行。其內容的民俗性和借助口頭傳承的非文字流傳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和決定了兒童文學創作的基本美學形態。文人創作雖然零星存在,但不成陣勢,而文壇風貌,則大體顯現於對民間流傳的有韻與無韻作品的收集和整理。

第一節 無韻民間傳說故事

就流傳於重慶地區的無韻民間童話寓言與傳說故事看,似可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分為下述幾類。

一、神話傳說

這是取材於初民對人類社會起源時代的種種幻想和荒誕理解而形成的故事。比如,《太陽妹妹》就是根據成語“後羿射日”故事加以發展演化而來的一個神話傳說。它講的是天上原本有10個太陽,它們給大地帶來了嚴重的旱情。大力士後羿為了解救百姓,便用箭一口氣射下9個。當他正想把最後一個太陽射下時,那最小的太陽妹妹早嚇壞了,它趕忙求助於月亮哥哥。月亮便勸它今後應好好給黎民百姓輸送溫暖和光明,而不要再像她的哥哥那樣逞凶肆虐給人類造成幹旱。太陽妹妹答應改正任性的毛病,後羿便原諒了她的過錯。可是,太陽妹妹很愛麵子,她怕眾人會嘲弄自己,月亮就給了她一包金針,並告訴她,誰再另眼瞧你,就拿針去刺他。這就是今天人們不敢睜眼盯看太陽光芒的原因。這神話傳說不但褒獎英雄後羿高超的射技,禮讚他為民除害的精神,同時也肯定了太陽妹妹知錯必改的坦誠。當然,該傳說也對太陽光芒的特點和形成原因予以荒誕的解釋,雖不科學,可神話欲求解釋自然現象的探求精神卻十分可貴。

重慶雖係山城,但境內因有長江、嘉陵江及其眾多支流貫穿其間,因而古重慶以水而得名為巴。作為會意字的巴,就是水流曲折環繞的意思。既然重慶多江河港汊,所以其土地必因潮濕而宜於爬行動物蛇的棲息繁衍。重慶人形容生存於本土的蛇即巴蛇體軀龐大,說它張開巨口,足以吞食大象。於是,“巴蛇吞象”這個成語便反映了重慶先民善於幽默誇張和具有驚人想象的藝術才能。後來又由此成語演化出一個告誡人們切勿貪心的美麗神話故事。原來講的是一個因向往升官發財而背叛友情的悲劇故事,後來又由於故事中的丞相之相與大象之象的諧音而造成誤傳,人們便將“巴蛇吞相”附會為“巴蛇吞象”了。該神話故事在情節營構上采用傳統三段式寫法,就像《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西遊記》中的三打白骨精和《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等情節一樣,故事傳說中的樵夫向巨蟒索討靈藥的情節也反複出現三次,如此令讀者感到往複回旋,另有一番韻味,因而很受少兒讀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