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20世紀初期的重慶文學(6)(2 / 3)

二、人物傳說

嬰兒自離開母體呱呱墜地以來,與外界接觸最多的自然是人。孩子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人的認識範圍也一天天逐漸擴大。譬如他們由母親和家人開始,便逐漸接觸和認識了鄰居、同學、老師以及社會上的其他各色人等。所以,關於人的傳說故事,是涉世未深的孩子最感興趣的一個文學門類。

兒童文苑中的人物傳說雖係故事中的一個類別,但若細分起來,其具體內涵仍是包羅萬象的。比如,智者與傻子的故事,巨人與侏儒的故事,神仙與凡人的故事,財主與長工的故事,灰姑娘與傻女婿的故事,其他還有人與蛇結親的故事,家畜幫助主人由窮變富的故事,凡此種種都是為我國曆代孩子所喜聞樂讀的。可就20世紀初的重慶兒童文苑而言,最有影響和最為孩子們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那以安世敏為主角的智者故事。

智者故事,原本是人類兒童文苑所渴求表現的一個世界性主題,比如流行於西亞、中亞和我國新疆一帶的眾多阿凡提故事,其主人公就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智者形象。而安世敏則是流傳在重慶娃娃口中的阿凡提式的機智人物。根據無名氏作者的創造,安世敏不僅痛恨貪官汙吏和一切為富不仁的財主,而且他還痛恨社會腐敗行為,凡是遇到恃強淩弱和一切有違公理人倫的現象,他都要站出來聲援正義,為弱者勇打抱不平。

通讀安世敏故事,我們發現安世敏譏諷整治的對象有時就是他的親友或老師。為什麼他行事那麼六親不認呢,原來他性格剛烈,疾惡如仇,隻要發現對方有違背道德規範而令他看不慣的地方,都會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懲治。此外,也有部分篇章表達他在待人接物上的幽默機趣。

比如有篇叫《兩百錢買個嘴嘴》的故事,說某商人在出售一把青瓷小茶壺時,向顧客伸出兩個指拇,意即要兩吊的高價才能成交。安世敏為了還擊他的貪婪,於是也伸出兩個指拇!商人知道他還價兩百便順口頂了他一句:“兩百錢買個茶壺嘴嘴!”商人語畢,安世敏立刻用煙杆狠狠敲下一截壺嘴。而後丟兩百錢在櫃台上,便頭也不抬地跨出了店門。商人一醒悟過來就想找這奇怪的買主扯皮。看熱鬧的人才提醒他道:“你自己說的兩百錢可以買個嘴嘴噻,現在找他有何用呢?再說,他就是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安世敏,你鬥得過他嗎?”商人隻好自認倒黴。這個流傳極廣的笑話通過對主人公幽默機智言行的白描,把他對不法商家暴利行為的揭露過程,活靈活現地予以了展示。

三、物語童話

除了人,宇宙間的一切客觀存在,這之中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孩子的眼耳口鼻等感官所能觀察和感知的一切,都是可以寫進童話故事中去的。描寫和表達人類對上述一切客觀事物的觀察認知的童話,就統稱為物語童話。物語童話表達了孩子對大自然和一切客觀存在逐漸加深的認識,不僅以其人文內涵的深刻闡釋,而且以其知識奧秘的有力揭示而深受小讀者歡迎。

早在1933年,重慶《商務日報》所屬“民俗周刊”的第19―20期版麵上,發表了署名一了整理的民間物語童話二篇。其中題為《杜鵑》的那篇,雖是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故事,但卻以婉轉的筆調,將杜鵑鳥的來曆與其生態特征,予以了童話化的解說。總之,物語童話,一般講的是根據自然界某一特定事物所衍生出的妙趣橫生故事,由此發端,兒童文苑裏也有從諸種同類事物的區別與聯係中來講述若幹事物特點的。這類童話是單一物語童話的延伸和擴展,其故事情節與內涵更顯豐富深邃。

重慶還普遍流行《黃桷樹》的民間童話,把重慶城郊隨處可見的三種木本植物――黃桷樹與棕樹、蜷子樹的生態習性加以對比,並由此引申出一個頌揚友誼與誠信的深刻主題來。該故事說在很古很古的巴渝地麵,住著三個結拜兄弟,後來遇到連年旱災,三兄弟決計外出尋找新的落腳處。他們在一個山包上發誓,誰若找到理想的棲居之地,第二年今日就到這裏來相會,然後再把另外兩位兄弟接到自己住地去共同生活。老大向北走了一個多月,找到一片水草豐茂適於農耕的地方,他決定到會麵那天把兩個兄弟接來同住。可是他在那兒等了三天,卻不見兩個弟弟前來。為了不失信,他決定在山包上搭間茅屋,一邊開荒種地,一邊等兄弟前來相會。就這樣,苦熬苦等的老大終於耐不住寂寞而衰老死去。後來這茅屋前竟奇跡般長出一棵根深葉茂的黃桷樹。人們來到樹下乘涼,連連稱讚這樹就是那忠於友情的老大變的。當老二、老三在他們的土地上死去後,老二的屍首變成一株矮小的棕樹。為了懲罰他,人們每年都要從它身上剝下一層層皮來做棕繩。老三的屍骨則變成了蜷子樹,人們每年都要用刀去砍下它那結蜷子的樹丫。這篇物語童話透過三種樹木的象征性描寫,一麵滲透出深刻的誠信主題,一麵把被喻為重慶市樹的黃桷樹與另外兩個物種的特性加以巧妙對比,其所顯示的人文內涵與重慶地域特色都十分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