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20世紀初期的重慶文學(6)(3 / 3)

第二節 傳統兒歌童謠

除了以無韻的現代口語記錄各類傳說故事之外,20世紀前30餘年的重慶兒童文苑,還有以韻文形式作為載體的傳統兒歌童謠。無韻與有韻的語言表達,曆來是作為傳統二分法文體分類的一個重要標誌。

20世紀20至30年代,重慶民俗學家李文衡常在當時出版的《民俗》雜誌上發表經他整理的傳統重慶兒歌。其中有許多都是既具地域文化特色又具兒童遊戲精神的。比如保姆在盆中替嬰兒洗澡時,就唱“前拍拍,/後拍拍,/又不傷風又不咳。”此童謠敘寫成人一邊輕拍孩子的前胸後背,一邊吟唱出對孩子的祝福,其所表達的愛心十分令人感動。又如,當幼兒躺在母親臂彎裏,母親則以悠緩的語調輕唱“月亮光光,/裝滿竹筐,/抬進屋去,/全部漏光”時,孩子一麵為竹筐漏掉月光的怪誕感到極大興味,一麵又在有節奏的舒緩語調裏慢慢進入夢鄉。短短四句歌詞則如催眠曲一般讓孩子從情緒的亢奮走向寧靜,不說別的,單看對於孩提個性的養育,也有莫大的好處。以上短歌針對3―6歲孩提年齡與心理特點進行創作,與當今文人創作的搖籃曲在表現形式與藝術風格上都頗為相似。

在李文衡搜集的重慶民間兒謠中,也有根據讀者年齡的增長而注進更多社會內容的作品。如:

月亮走,

我也走,

我給月亮背笆簍。

一背背在後門口。

打開後門折楊柳,

楊柳樹,

滴點油,

拿給姐姐去梳頭。

大姐梳個盤龍髻,

二姐梳個鳳點頭,

隻有三姐不會梳,

梳個雞屎疙瘩挽繡球。

鴉雀窩,板板梭。

客來了,蓋(音)到鍋。

客走了,揭開鍋。

親家母吃得笑嗬嗬。

上述二首童謠都以景物描寫起興開始落筆,但前者卻從夜晚的月色寫到小主人公的“走”,再寫到“背笆簍”、“折楊柳”,從而落腳於全詩敘寫的主要事件:梳頭。此童謠采用排比修辭,從大姐、二姐再寫到三姐,句法整齊而錯綜求其變化。結尾詼諧機趣,以對梳妝拙劣者的譏笑來反襯手巧者的智慧。此童謠通過村姑的梳妝打扮傾訴了她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向往。

而後者則以孩子熟悉的“鴉雀窩”起興,繼此之後又通過親家母小氣吝嗇,舍不得將美味食品拿來待客的白描,表現了歌者詼諧潑辣的性格特征。此兒歌雖加進了巴渝方言“蓋(音)”,同時用成人口吻進行敘寫,但卻由於表現了豪爽耿直的巴渝民風,加之機趣橫生,所以仍令孩子感到興味。

此二首童謠的特別可貴處,在於寫得既美且俗,所以能在歡樂的情趣中傳達出善意而犀利的譏刺,從而把巴渝民眾豪爽大度樂觀的性格沉潛於幼小者的心靈。巴渝特色兒謠之能代代傳承至今,蓋出於有李文衡這樣的熱心搜集整理者之故。因為他們的勞績,讓曆代小讀者對其父輩之幽默豪爽個性終於產生了接受和認可。

在李文衡搜集的重慶兒歌中,還有一首從孩提視角去觀察描摹家庭喜慶氣氛的童謠,也充滿了兒童情趣。該兒歌說:

鴉雀叫得好,

爹爹進財寶。

媽媽生弟弟,

哥哥接嫂嫂。

好嫂嫂,

千萬人兒趕不到。

詩歌不但簡易通俗,琅琅上口,而且敘事寫景均用白描。看似平淡無奇,但卻能於三言兩語的點染與勾勒之中,將孩提眼裏的家庭喜慶事,加以惟妙惟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