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2 / 2)

下麵我們來看一下戴高樂將軍的一次演講:

“事情已經定局了嗎?希望已經沒有了嗎?失敗已經確定了嗎?沒有!請你們相信我,我是根據對事實的充分了解說話的,我告訴你們,法國並沒有完。使我們失敗的那些因素總有一天會使我們轉敗為勝。

因為法國並非孤立作戰!它不單槍匹馬!它不是四處無援!它有一個龐大的帝國作後盾。它可以與控製著海洋並在繼續作戰的不列顛帝國結成同盟,它也可以像英國一樣充分利用美國巨大的工業資源。……

我是戴高樂將軍,我正在倫敦。我向目前正在英國領土上和將來可能來到英國領土上的持有武器或沒有武器的法國官兵發出號召,向目前正在英國領土上和將來可能來到英國領土上的一切軍火工廠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發出號召,請你們和我取得聯係。

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法蘭西抵抗的火焰決不應該熄滅,也決不會熄滅。“

1939年6月18日下午六時,戴高樂由若?法庫塞爾陪同,來到了倫敦布什大廈的B2播音室,坐在麥克風麵前開始了他的對法國的首次廣播。那是一個曆史性的時刻,戴高樂帶著微顫的聲音通過無線電波向法國大聲疾呼:請你們相信我,我是根據對事實充分了解說話的。我告訴你們,法國沒有完,使我們失敗的那些因素總有一天會使我們轉敗為勝。戴高樂的演講充滿了激情和信心,他把握住了法國公眾此時的心理,在希特勒的軍隊威壓之下,法國人心瀕於崩潰,而戴高樂審時度勢,力述法國是不會完的,他作此振臂一呼,使全國聽眾為之熱血沸騰,從那時起,法國抵製法西斯運動拉開了序幕,也從那時起,特別是在法國,戴高樂一直被稱為“六?一八”的英雄。

通俗易懂、靈活掌握

講話的目的是讓人聽懂。台下聽眾水平盡管不一,但是都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弄懂講話人的每一句話,全麵理解話裏的觀點,這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如果,講話人在講話時板著麵孔,賣弄詞藻,用一些艱澀的語彙和聽眾捉迷藏,無異於存心讓聽眾聽不懂,這樣的講話豈不是瞎耽誤工夫?人們對任何道理的認識,都要經過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所以在講話中,應當使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情達意。這樣,才能使所講的道理易於被聽眾接受,才能使講話受到聽眾的歡迎,才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實上,有時一個精彩貼切的比喻,可以使一個複雜的道理,顯得十分簡潔明確,這也是人們常常感到某些講話乍聽起來平淡樸素,但是卻耐人回味,而且越琢磨越感到真切清新、寓意深刻的原因。

例如:我國醫學科學家修瑞娟在講到我國某些行政機關的官僚主義作風時,說道:“好比我種了一塊西瓜地,瓜成熟了,誰都想到這塊地上摘瓜。美國、聯邦德國、瑞典、瑞士的人都訂了‘搶瓜’方案,外國專家都爭著與我們協作,利用我們的科研成果。可是,回國來呢,像是遇到個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嘀嘀咕咕,還懷疑你種的是不是西瓜?是紅瓤的還是白瓤的?你先給我把瓜切開,我要嚐嚐你那瓜才決定是否摘瓜。”她的這一段話用通俗貼切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諷刺了官僚主義作風,既尖銳深刻,又給人以啟迪,使人一聽就懂。這樣的話,聽眾怎麼能不歡迎呢?

通俗易懂也並不是使語言過分庸俗,它有一個標準,就是講話者所運用的語言與最大多數聽眾的水平相適合。如果聽眾是高知識層次的專家、學者、就要求講話者使用語言時不能過於通俗化,否則將會顯得羅嗦冗長,達不到滿意效果、因而,領導者要針對不同對象的接受能力,靈活掌握語言的應用。

結尾利落、回味無窮

即席講話,如能有一個好的開頭,好的內容,再有一個好的結尾,那就可以達到很好的表達效果。結尾時,更需要有力度,不冗長拖遝,更不畫蛇添足,而要在言不必盡或達到高潮時戛然而止,給聽眾以深刻的印象,留有回味的餘地。

比如,美國的萊特兄弟在成功地駕駛動力飛機上藍天後,人們在法國的一次歡迎酒會上再三邀請哥哥威爾伯講話,他即席講道:“據我們所知,鳥類中會說話的隻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這一句深含哲理的即席講話,博得了與會者長時間的鼓掌,至今還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即席講話結尾的方法很多,可用充滿激情的話語結尾、總結全篇的簡短結論結尾、讚頌的話語結尾、名言警句結尾、詩詞歌賦結尾、幽默的語言結尾和號召呼籲結尾等等。不論采用那種方法,都應使結尾幹淨、利落,起到再現主題、收攏全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