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探望病人的語言藝術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福禍”,誰都會有生病住院的時候。當上司或下屬生病的時候,作為單位或部門的領導者,肯定不能裝聾作啞,而必須抓緊時機向其示愛。這樣對於病人保持良好心態、早日康複很有好處;同時也有利於領導者團結同誌,順利開展以後的工作。
不要觸及病人的痛苦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過多談論病情,談話不要觸到病人最難受的症狀,以免病人心煩。如果對方本來就背著病的精神包袱,你再過多地談病情,勢必包袱加重。當你看到病人臉色憔悴時,不能大吃一驚地問:“您的臉色怎麼這樣難看?”而要說:“這兒醫療條件好,您的病一定會很快好轉的。”
探望時較好的談話方式是:先簡要問問病情,然後多談一談社會上生動有趣的新聞,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減輕精神負擔。久居病室,這種新消息正是他渴望知道的。如能盡量多談點與對方有關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心寬體胖,更有利於早日康複。
多談愉快的事情
盡量多談一些使病人感到愉快、寬慰的話語和事情。安慰病人,目的是為了讓他精神寬鬆,早日恢複健康,所以,決不能把有可能增加其憂慮和不安的消息帶去,還要避免談論可能刺激對方或對方忌諱的話題。然而一般來說,病人總要對探病者講講自己的病情和感覺,這時,應該認真聆聽,並從中發現一些對病人有利的因素,以便接過話題,對病人進行安慰。例如,病人說過“胃口不錯”的話,探望者就可以借題“發揮”,多講些胃口好對戰勝疾病的重要意義,使病人認同這是個有利條件,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從反麵談生病的意義
人生病了,從哪個角度去講都沒有積極意義。但是,為了讓病人寬心,我們完全可以換個相反的角度,從人生的過程著眼,賦予生病一些價值與意義,使病人覺得自己盡管耗損了身體,耽誤了工作,卻一樣能夠收獲一些特殊的體驗或能力,從而在精神上有一種補償感。當然,在此之前最好先強調一下病人病情的好轉,使其具備一個深入思考的心理基礎。
例如,某人去看望朋友,他一反慣例,既不問病情也不講調治方法,而這樣安慰道:“看來,你的危險期已經過去了,這就好了。今後,你就多了一種免疫功能,比起我們,也就增加了一重屏障,這種病,也許就再不會打擾你了!”探病者對生病有意義的另一麵的看法頗為獨到。他先指出病人的危險期已經過去,讓病人稍感寬慰,然後再強調生病雖然不是好事,但卻使病人具備了別人沒有的優勢:對此病產生了免疫能力,今後不會再得此病了。病人聽他這樣一說,心理上自然得到了某種補償,心情也就好多了。
強調其他優勢
病人被病痛所折磨,隻會關心該病本身的嚴重與否,卻很少會考慮決定病情與康複的其他重要因素。作為探病者,我們很有必要把病人在其他方麵的優勢因素挖掘出來,擺到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上去,強調這些優勢因素是其他病人所不具備的,因而病人完全有理由采取比他人更為樂觀的態度。病人認識到自身的這些優勢條件,肯定會對康複恢複應有的信心。
例如,有一個年輕建築工人在高空作業時不慎摔傷,處於昏迷狀態。患者在醫院裏蘇醒後,覺得下肢不聽使喚,遂懷疑自己將終身殘廢,萌生了輕生念頭。患者的一個友人發現他的這一思想苗頭後及時鼓勵說:“你年輕力壯,生理機能強,新陳代謝旺盛,隻要你積極配合治療,日後加強鍛煉,肯定不會殘廢,這是醫生說的,請你相信我!”短短幾句鼓勵話,終使患者拋卻了輕生念頭,增強了治療信心。以後的日子,患者不但積極配合治療,而且堅強地投入了生理機能的恢複鍛煉。數月後即傷愈出院。後來他跟友人說:“要不是你適時給予我鼓勵,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對恢複健康抱有信心的。”
在這裏病人僅根據自己下肢不聽使喚這一症狀就認為自己將終生殘廢,這說明他過多地考慮病情,卻沒有認識到其他方麵的影響因素。友人抓住病人身體素質好這一優勢,突出強調,盡力使他相信自己不會殘廢,並強調這是醫生所說,結果使病人重新對康複抱有了信心。
注意病人身上的細微變化做出樂觀估計
在生病時,由於受病痛困擾,病人往往會對病情懷有深深的憂慮,如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就可能導致悲觀情緒的滋生,對治療采取消極的態度。在探病時,我們不妨抓住病人身上的細微變化作做文章,強調此變化意味著病情正在慢慢好轉,預示著康複已是大有希望。在說此番話時,我們可以裝作不經意的樣子,越是這樣就越能讓病人信以為真,使其對自己的病情做出樂觀的估計。
例如,有一個患黃疸型肝炎的患者通過一段時間的住院治療,總以為自己的病沒有好轉,產生了悲觀情緒,喪失了治療信心。這時,一個朋友前來探視,遂暗示說:“你的臉色比以前好多了,聽醫生說,你的黃疸指數已有所下降,這說明你的病情在好轉!”這句暗示性語言,使患者的精神倏然振作,於是,他樂觀地接受治療,加快了康複進程,不久便病愈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