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病者抓住了病人的臉色變化,暗示病人的病情“比以前好多了”,然後又引用醫生的話來加以證明,使病人很自然地信以為真。其實,病人的臉色是不是真的好多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振作精神,鼓起勇氣,堅定信心。
培養病人的耐心
病人生病後,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等都被迫中斷,自己不得不暫時與外界隔離,過上與病痛為伴的索然無味的生活,換了任何一個人,恐怕都會為此而感到煩躁、焦慮,特別是一些性子急的人,巴不得馬上康複,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對於這樣的病人,講個故事或打個比方,讓其意識到“一心不得二用”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隻有明白了這個道理,病人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焦慮是非但無益、反而有害的,從而安心養病。下麵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某校的高中生劉明,因班內學習競爭比較激烈,又麵臨期末考試,結果一下子把身體累垮了,住進了醫院,體重銳減了十幾斤。住院期間,他一方麵病痛纏身,一方麵又總惦著自己的學習,生怕因為耽誤了功課而落到後麵去,結果反而加重了病情。他的朋友王東來探望他,知道了劉明的這種情況,對他說:
“我希望你把你的生活想像成一個沙漏。你知道嗎?在沙漏的上一半,有成千上萬粒沙子。然而,永遠也沒有辦法讓兩粒以上的沙子同時從一個窄細的漏管中流下去。我們每個人都像這個沙漏。每一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如果我們一件一件地做,就像沙子一粒一粒地通過沙漏一樣,那麼我們就既能把事情做好,又能保證身體不受損害。相反,如果像你這樣一麵養病,一麵還想著去背課文、做習題,那你就既沒法搞好成績,又養不好病,隻有壞處沒有好處,是不是?”
劉明聽了王東的話,終於慢慢地把心放平靜了。他記住了王東說的“一次隻流過一粒流子,一次隻做一件事情”的忠告,很快恢複了健康。
劉明以沙漏作比方,向劉明講述了“一心不得二用”的道理,形象生動,頗給人啟發。劉明明白了這個道理,意識到隻有現在安心養病,才能把失去的功課補回來,真正搞好學習,也就不再焦躁了。
注意保持一致的口徑
對於病人,特別是身患嚴重疾病的病人,探望時,不僅應該尊重醫囑,尊重病人家屬的意願,做到守口如瓶,而且在病人麵前還要做到若無其事,甚至與之談笑風生,顯得輕鬆愉快。病人對其周圍親友的一舉一動一般是十分注意的,所以,要規勸病人的家屬善於控製自己的感情,尤其在危重病人麵前,決不能流露出自己的悲傷情緒。一定要表現得鎮靜自若。還要注意:當病人有什麼治療上的要求時,應盡可能給予滿足。病人托辦的事,要千方百計去完成。在向病人告別時,要轉達其他親友對病人的問候和祝願,並表示自己下次一定要來看望,使病人滿懷希望和信心。
探望病人的語言忌諱
探望病人時,有些話是千萬不能說的。領導者一定要注意這方麵的語言忌諱,以免踏進雷區。
例如,對一個有癌症之嫌的病人,你當不會傻到一見麵,就對他說:“據說你患了癌症,是不是真的?”雖然不至於如此說,然而,卻有很多人采取相近的說法。那就是:當獲知了對方的病名以及病態之時,如此地說:“聽說你心髒不好,真是難搞的疾病呢!”或者:“喲!你的熱度好高,聽說這是危險的信號哩!千萬要小心啊!”等等的說話。
隻要你探望過病人,你就不難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病人四周的人,並不一定向他訴及實情。因為病人的感情是脆弱的,心誌已不夠堅強了。這時,如果你是處處為病人著想的話,那就不該把實情全部告訴他,你應該把病名及病情稍微改變一下“麵目”,然後輕輕鬆鬆地告訴他,切勿把聽自醫生或別人的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訴他。
有時,病人是會勉強撐起來招呼你的。這時,你切勿“表錯情”地說:“哎!你看起來比我想像中更有精神麼!”這實在是最沒有心肝的說法。
這麼一想之後,前往探病時,隻要對方不講話,你還是不要多說話較好。充其量,你隻要說說:“你感覺如何?身體的狀況如何?”或者:“請多多保重……”就可以了,不必說一大堆多餘的話。
又如“歲暮天寒,請多多保重……”等的說法,亦會惹起某些人的不快的。尤其是年老的人,有很多人是不喜歡聽到“歲暮”兩個字的。這一點請多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