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糖尿病人的福音(2 / 3)

20—180萬個,每個都是一組細胞團,分散定居在胰腺的各個部分,好像分散在海洋中的島

嶼,故得名胰島。這些細胞會分泌內分泌物質,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

胰腺與糖尿病有關係,問題的關鍵必定存在於胰島中。醫學家們一致認為,胰島中的某種細

胞會分泌一種特殊物質,它可以阻止糖尿病的發生。被切除胰腺的實驗狗體內沒有了這種物

質,於是,便患上了糖尿病。

科學家在實驗的基礎上,做出的邏輯推理,有時是非常正確的。

1916年,蘇格蘭醫生沙比—謝弗提出,胰島產生的抗糖尿病物質,可稱其為Insulin,中文

譯音是英蘇林。這個拉丁文,意思是“島”,這就成為了後來胰島素的正式名稱。但是,要

從用

顯微鏡才能看到的胰島細胞中分離出胰島素談何容易。開始,醫學家們直接從胰腺組織中提

取胰島素,結果一事無成,因為胰島分泌的胰液中有許多酶,會破壞胰島素,他們想盡辦法

把它們分離開來,但還是不行。

1921年,加拿大醫生班丁在多倫多大學麥克勞德教授的幫助下,開創了一條新的研究途徑。

先將胰腺裏的胰管結紮掉,讓胰腺的外分泌“部門”停止工作,於是,原先胰液中的許多酶

類物質也就不再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再去提取胰島素。班丁找到了胰島素,他稱其為Is

letin,即“島素”。班丁獲得了成功。不過,現在醫學界仍普遍采用沙比—謝弗所取的名

稱——Insulin。

班丁的傑出貢獻,使他和麥克勞德教授共同分享了192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

從此,胰島素登入醫學界大堂。

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其分子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1945年,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和他的助手塔丕開始進行研究。他們整整花了10年的功夫,直

到1956年,才弄清楚胰島素的分子結構:它是由兩條分子鏈所組成的,一條叫A鏈,上麵有2

1個氨基酸,另一條叫B鏈,上麵有30個氨基酸。

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廣義上講,為揭示蛋白質分子結構,桑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狹義上

講,由於知道了胰島素的分子結構,作為藥物使用,不必再直接從動物胰腺組織中去提取,

而可開拓人工合成的途徑。這也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為此,桑格榮獲了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

獎,人稱他是“揭示蛋白質分子結構之父”。

聯合攻關人工合成

人工合成蛋白質是人們向生物活性、向生命進軍的首要方向,是人們向往已久的課題。蛋白

質如果能通過人工合成,那麼,它的意義將不

僅僅是找到了無機與有機、無生命與有生命的物質之間的關係,而且,將進一步揭示和證實

關於生命、靈魂等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由於一些多肽和蛋白質的化學結構,特別是胰島素

的一級結構被陸續認識,通過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物學活性的多肽和蛋白質的任務,就擺在

了科學工作者的麵前。

在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目光聚集在蛋白質的人工合成問題的同時,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

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學的科學家汪猷、鄒承魯、鈕經義、龔嶽

亭、刑其毅等領導的眾多科學家聯合攻關,向科學發起了衝擊。

北京大學生物係在國內率先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9肽——催產素。接著中國科學院化學所

、有機化學所和北京大學化學係組織了協作組,經過近10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在1965年獲得

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島素,並製成結晶。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一種具有生物活性

的蛋白質,在科學技術和哲學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為醫藥工業合成比天然產物更

為有效的多肽抗生素、激素等藥物開辟了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