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將世界聯成一家(1 / 3)

第六十九章將世界聯成一家

因特網的發明

於1969年問世、1993年才對公眾開放的因特網的迅速發展,使現實生活發展到匪夷所思的地

。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網使用者達26億,預計2005年可達到765億,計算機網絡已經

把全世界聯成為一個“地球村”,全世界正在為此構築一個“數字地球”。

美國科學家米歇爾·科茲曼曾經下過一個重要論斷:“19世紀是鐵路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

路係統時代,21世紀將是寬帶網絡時代。”

網絡雛形引起注意

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盡管由於它代替了部分人腦勞動,因而被譽為電腦,並在

人類文明史上,譜寫了劃時代的光輝篇章。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電腦不但體積龐大,

而且十分昂貴,僅極少數大型企業有購置能力。當時,上機既費時,又費力,很不方便。於

是,人們很自然地想到,能否將需要求解的“題”的有關數據和程序,通過電話線路送到電

腦上,再將“答案”通過電話線路送回來呢?

1950年美國軍事部門在本土北部和加拿大境內,就用這種方法建立了地麵防空係統,簡稱“

賽其”(SAGE的音譯)係統。這在電腦發展史上,雖然是一個創舉,但嚴格地說,並不能稱為

網絡(簡稱“網”)。因為它的另一端並非電腦,而僅是一個數據輸入輸出設備,或稱終端設

備。這種“聯機係統”是電腦網絡的雛形,迄今仍有使用價值。例如航空、鐵道部門在各個

售票點利用“終端”,就可全麵、精確了解航班、車種、車次的餘票信息,明顯地提高了工

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1968年,美國國防部提出一種設想:如果能夠建立一個網絡係統,類似蜘蛛網,它的特點應

該是沒有中心,一旦戰爭爆發,一部分網絡被破壞,其他網絡可以照常工作。為此,美國國

防部在其下屬的高級研究項目署(ARPA)成立一個專家小組,專門研究這個所謂的“蜘蛛網”

係統。研究人員把若幹小型計算機相互連接起來,當時把這一組計算機稱作信息處理器,實

際上是一個小型的計算機局域網絡。研究結果表明,完全可以建立一個計算機網絡通信係統

,該係統可以不需要中心控製係統,在局部係統遇到破壞的情況下,整個係統照常運轉。AR

PA網由4個相互連接的計算機網絡組成,3個設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另一個設在內華達州

盡管ARPA網還處在研究階段,但是由於它運作順利,很快在學術界傳開了,人們紛紛要求加

入ARPA網。

1972年,研究人員首次運用ARPA網發送電子郵件,便獲得成功,這標誌著網絡開始與通信相

結合。進入80年代,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始從美國傳到世界各地,但也隻是局限在研究部門和

大學的範圍,然而它的商業潛能已默默地引起了各國的注意。

商業驅動聯通全球

到了20世紀70年代晚些時候,隨著家用電腦問世並開始進入千家萬戶,人們已不滿足微型電

腦“與世隔絕”的工作狀態,由此引發了將眾多計算機聯係起來實現資源共享的設想。同時

,美國軍事機構五角大樓的電腦網絡逐漸演變成容納了其他政府部門、大學和圖書館的網絡

中心。1980年,技術上的發展和完善,拉開了建立全球電話電腦網的序幕,全世界越來越多

的電腦開始通過電話線被聯接起來,組成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機器網絡。這個龐然大

物,就叫做國際互聯網絡,也就是人們習慣上所說的因特網(英文Internet的音譯)。它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