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決定因素都在於人。所以,一件事情成功的關鍵是人起作用的。商道莫不如此。
人的根本是人才的根本。一個企業,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去做、去管理,離開了人才,一切都無從談起。有了人才,企業才能興旺,事業才能有成。這些道理濃縮成一句話,這就是:要有錢,必先有人。
現代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點子也好,策劃也罷,全方位的管理就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誰擁有了人才就意味著誰擁有了領先一步的科技力量、不斷創新的產品、可靠的質量和縱深發展的潛力,就意味著誰能創造更多的利潤,賺到更多的錢。
在經營管理中百萬富豪如何做到“以人為本”?
首先,需要重視人才的作用,做到求賢若渴。
對於真正的人才,不少百萬富豪們都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三顧茅廬”的精神。
上海一家西服店經理,正是由於能求賢若渴,才使得該店擺脫了危機。該西服店由於承擔材料加工的技術人員先後離職而去,人心浮動,後來發展到副經理、老師傅也準備離去。在此情況下,新上任的經理認為擺脫目前的困境首先就是留住人才,穩住人心。為此他“三顧茅廬”,誠邀老師傅回到西服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理終於感動了老師傅,和副經理一起回到了原單位,這家西服店終於度過了危機。
“台塑大王”王永慶,求才若渴,上演了一幕現代的“三顧茅廬”,被企業界傳為美談。1996年,台灣化學纖維公司成立前夕,王永慶有意把山林廢棄的樹梢殘材,經化學處理後,變為高價值的纖維。但當時他的資金已全部投入到台塑與南亞,無力投資設立台灣化學纖維公司。
中小企業銀行董事長陳逢源獨具慧眼,看好化學纖維的前途,果斷地把在金融圈很有地位的丁瑞央介紹給王永慶。其時丁瑞央為大同公司的董事,礙於大同的關係,他婉言謝絕了王永慶的邀請。王永慶不灰心,不氣餒,先後五次盛邀丁瑞央,終於打動了丁瑞央,同意到台塑任職。丁瑞央到台塑後,經他策劃與奔跑,使台塑企業開創民營企業直接向國外銀行取得長期貸款的先例。
其次,要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各盡所能。
企業能否發展,能否做到知人善任是個關鍵。
古人對於知人善任,是有許多成功經驗可資借鑒的。諸葛亮認為知人要做到以下幾點:“問人以是非,而觀其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資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言。”
下麵我們再來看一則善於用人的案例。
馬世民是英國人。1966年,馬世民來到英殖民地香港,進入著名的怡和洋行工作,一幹就是14年,很得怡和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