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政策裏麵有黃金(1 / 2)

政策裏麵有黃金,就看你怎樣發掘;政策裏麵有機會,就看你能否發現。透過政策變化攬商機,就是要在政策的變與不變中發現空檔,乘隙而入抓住商機,利用政策的張力和空間,做到收放有度,進退得體,賺錢合道。可以說,用活一項政策可以救活一個瀕危的企業;用好一項政策可以使一個企業迅速發展壯大。

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黨和國家的政策對整個國家、社會和每一個人都有深刻影響,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中,新政策不斷出台,新機遇也就不斷出現。

隨著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一係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策為那些善於競爭、有開拓創新意識的人提供了機會:國家政策允許炒股票,一些人就抓住這個機遇,在股票的炒作中成為先富者;國家政策允許“下海”經商,一些原來有經濟頭腦的人,在“下海”中捕到了“大魚”;國家政策號召實行現代企業製度,一大批善於經營管理的個成為事業有成的企業家。

謝炳橋,溫州瑞安人,體重不到45公斤,故別人戲稱他為“小不點”。他在商海裏幾下幾上、幾起幾落,多少帶有點傳奇色彩。

他16歲闖天下,16歲破產,從萬元戶倒過來一下子負債20萬元。

1991年,經過“八年抗戰”的謝炳橋終於還清債務並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於是,他在北京、青島等地開辟了食品加工、旅遊用品和眼鏡專櫃等項目,但這些隻能掛靠在別人的名下,生意運作十分不便。他一心想在北京注冊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司,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但那時,個體戶這個字眼還沒有被社會接受,尤其在首都,老百姓聽到“個體戶”就像聽到“狼來了”一樣,更何況一個來自“假冒騙”成風的溫州的個體戶,所以他頻頻受挫。

1992年春天謝炳橋南下廣州進貨,正巧遇上鄧小平南巡。平時愛讀報紙的他在廣州《羊城晚報》上看到一篇題為《東方風采滿眼春》的文章,讀過之後,興奮不已,將報紙裝入口袋,掉頭就回到北京。他的愛人問他從廣州進了什麼貨,他掏出那張(羊城晚報)說:“你看,全在這。”之後的幾天,謝炳橋就拿著這份報紙跑遍了祟文區有關批執照的職能部門,但還是被拒之門外。

當時北京市正在整頓公司,根本不可能再申報新的公司。謝炳橋去工商所死纏硬磨,拿出(羊城晚報)給工作人員看,念給工作人員聽。

事後他回憶:“我隨身揣著這份從廣州帶來的報紙,去找當時抓我趕我的工作人員,我想把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內容說給他們聽。可是,還沒等我開口就被他們訓斥了一番:‘現在都在整頓,你還湊什麼熱鬧!’我被他訓得呆呆地站在一邊。後來我想,我身邊不是有鄧小平的講話嗎,我就把報紙掏出來給他們看。工商所裏的同誌看過這張報紙後態度有些兩樣,就跟我說:‘先放這裏。’接著就問我:‘你想報什麼公司?’我說:‘我是瑞安人,呆在北京很多年了,能否辦一個帶“京瑞”之類的什麼貿易公司?’‘那經營範圍呢?’‘什麼都有,比如眼鏡、鍾表、照相器材等。’‘那麼性質呢?’‘股份製嘛。’‘除了你的股份還有誰的?’‘我和我的姑父,有三個人就可以辦股份公司了。’‘那你是外地人怎麼辦?’‘外地人怎麼啦,外地人不是人啊!首都離得開外地人嗎?’說完之後,那位工作人員還是不敢辦理。我說:‘過兩天鄧小平從南方回來,你們馬上都會知道的。’後來我的第一個公司終於在北京合法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