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個領域賺錢,都是多個競爭對手在與自己爭搶市場份額,能夠一路凱歌當然最好,如果與對手相比,自己在資金、技術、知名度、人際關係等方麵都處於劣勢,那該怎麼辦呢?硬拚?可能是雞蛋碰石頭,自取其辱而已!聰明人在這個時候就會選擇一走了之,惹不起總躲得起吧,這才是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不是懦弱,這叫識時務者為俊傑。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市場已經飽和,而且又沒有發展前景的時候,就得考慮放棄你現在從事的行業,趁早另起爐灶,否則隻有等死。比如手機普及之後,誰還在做尋呼台的生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這話雖然殘酷,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沒有市場價值的東西就應該“見好就收”。
在1998年長江集團周年晚宴上,李嘉誠道出了他的座右銘,“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這是他多年以來“見好就收”策略的最佳注解,也是李嘉誠做生意的最高境界,即“拿得起,放得下”。李嘉誠正是善於把握“見好就收”,才使他在商場上多年立於不敗之地。
世事無常,變化莫測。時代的興衰交替,商品、技術的不斷革新,都顯示出社會是動態的,生意人必須不斷地向前,否則就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李嘉誠靠生產塑膠花掘得第一桶金,成為“塑膠花大王”,並使他賺了一大筆錢。然而,物極必反。早在李嘉誠開發塑膠花之前,他就預見到塑膠花終究會跟不上社會發展的快節奏,隻能風行一段時間。人類崇尚自然,而塑膠花無論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作為塑膠業的“大哥大”,長江公司雖然擁有穩固的大客戶,但是當時整個行業在走下坡路,最後走向萎縮,已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大趨勢。這樣,競爭必將日益殘酷。此外,越來越多的因素也在向李嘉誠敲響警鍾。
1972年,塑膠業的從業人員達到香港勞工總數的132%,塑膠企業達3359家。李嘉誠從海外雜誌上了解到,歐洲北美的塑膠花已被掃地出門,國際塑膠花市場正轉向南美等中等發達國家。香港也出現過幾次塑膠花積壓。
對此,李嘉誠早有心理準備,他見一葉而知秋,見微而知著。他深知長江在塑膠業的地位和信譽是無價之寶,所以采取一種無為而治的態度,讓其自由發展。他將主要精力和心血投注於締造以地產為龍頭的商業帝國。
該投入的時候就要果斷地投人,該撤出的時候就應義無反顧地撤出,否則就會被窒息而死。敢於放棄的商人才能前進。
還有一個例子:
廣東人李素在二○○○年三月發現了一個賺錢的商機:生產IP撥號器。因為整個機器成本才五十塊錢左右,可是因為是新生事物,所以當時的市場價卻高達一千多元。這哪是IP撥號器,簡直就是金娃娃嘛!而且IP撥號器技術原理很簡單,基本上是電話機原理,隻不過多了塊控製芯片。
於是李素馬上行動,買來了數萬元的生產調試設備,招聘了一批技術人員,日夜兼程地設計、生產、調試,並在最短的時間內推向市場,大賺了一筆。就在別人以為他會立即擴大生產規模時,他卻戛然而止,來了個急刹車。他賣掉了設備,辭退了技術人員,轉租了廠房。李素為什麼有逆常人的行為呢?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IP撥號器利潤是超高的產品,競爭對手肯定會紛紛跟進,而且其中好多都是實力雄厚的電話生產廠商和大通信公司。它們一旦介入,自己的產品毫無優勢可言。與其到時候灰溜溜地被別人打敗,還不如自己先撤退,所以他明智地選擇了放棄。
放棄是企業戰略的智慧選擇。毛澤東放棄了城市,選擇了農村,他最終贏得了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摩托羅拉公司放棄了製造,將製造中心托付給新加坡和中國,贏得了在研發和市場的戰略製高點。同樣,“買賣的鬆下”和“服務的IBM”放棄了“統一於技術”的戰略導向,而日立、索尼、本田、惠普等則放棄了“統一於市場”的戰略努力。所以,放棄是一種基於戰略的價值判斷,是一種有進有退、以退為進、以攻為守、張弛有度的戰略智慧。
放棄是對企業家勇氣和膽識的考驗,因為選擇放棄,他們就會受到方方麵麵的壓力。然而,企業家應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終極目標,臥薪嚐膽,十年一劍,苦練內攻。多一些耐心和耐力,少一些焦灼和浮躁。隻有這樣,才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