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3 / 3)

女性文學研究學科建設的成就中國現代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女性自身的解放,是與女性所受到的高等教育分不開的,劉思謙老師在《渴望自由的“娜拉”走到了哪裏》一文中,對此有著詳盡的統計與分析。或許是基於學術的直覺,或許是基於理論的思考,劉思謙老師於1999年率先在河南大學現當代文學博士點中開設了女性文學研究方向,並於同年招收我國第一屆女性文學方向博士生,她本人也因此成為我國最早的女性文學方向的博士生導師。轉眼八年過去,整整一個八年抗戰期,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點女性文學研究方向,在女性文學研究學科建設方麵,取得了極好的成績,概而言之有三個方麵:

第一,女性文學研究學科理論的建立。這主要體現在對女性學科的概念、性質、目的、發生的原因等等方麵的研究成果中。關於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學科發生的原因,劉思謙老師打破了流行已久的比較文學中的“影響/被影響”“西方/東方”的研究模式,從中西方女性文學研究發生的實際過程入手,得出了無論西方還是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學科之所以發生並日漸成熟,是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女性的人的意識的覺醒、性別意識的覺醒而逐步形成並發展的。在這一形成並發展的過程中,在《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性》《性別理論與女性文學研究的學科化》《女性文學研究學科建設的理論思考》等論文中,她提出了中國的女性文學經曆了女性文學、婦女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女性寫作這樣的幾個階段。以自然性別與社會性別為基本內涵的性別、以人——女人——個人這樣一個現代女性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女性的現代性、以女性經驗主體、思維主體、審美主體、言說主體為主要內容的女性的主體性,是女性文學最為主要的基本內涵,並以此對女性與階級、種族的關係,性別之於文學的關係,女性文學的寫作主體、性別視角等理論問題作了認真的令人信服的辨析,從而搭建、梳理了女性文學研究學科在理論上的基本構架。

第二,女性文學研究學科教學範式的形成。河南大學女性文學研究博士學位課程學習範式的核心是“個體的在場”,其表現形式有三:

首先,是對所研究的作品所借助的理論著作“原典”的係統的“細讀”。時下的教育,從小學教育直到最高層次的博士生教育,受技術化、工具化、功利化、快餐化時風的影響甚烈,其危害尤以語文、中文教育為甚。學習不再是對人的健全完善,而成了謀生的技術性手段。於是,中小學學生隻讀課本,大學生隻讀教材,研究生則從時文中東抄西湊學術時尚的隻言片語,形式不一,實質相同,都是隻接受既定結論以作工具性的敲門之磚。但河南大學女性文學研究博士學位課程的學習不是這樣,而是嚴格於對作品及理論文章“原典”的係統的“細讀”。譬如對西方文學批評新方法的學習雖然作為中國女性文學研究的博士生,不要求如文藝學博士生那樣,大量涉獵西方文學批評新方法的原著,但在對每一種新批評方法的學習中,仍然規定了幾種代表性的原著或者是評介性研究性的專著,在精讀的基礎上,開展研討,切實廓清其理路。如是,此種學習,就回到了人認知外界認知自身的學習本身,外表是學習方法的變革,其實表現的則是人如何回到自身而不至於在種種時尚浪潮麵前迷失自我的定力。

其次,對中國現實問題學術現狀的實際參與與對應。譬如在對每一種西方文學批評新方法的學習中,都選取了幾種能夠體現中國現實問題學術現狀的具有前沿性的代表性著作或作品作為學習者進行言說、批評的對象,諸如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教程》、劉小楓的《拯救與逍遙》、女性寫作、新曆史小說等等。在多次集體學習、討論的基礎上,學習者發而為文,表達自己的學習體會與學習收效,從而將西方的新的理論與中國的現實實際作了極好的結合,避免了時下某些青年學人食洋不化,隻知玩弄新名詞而無解決實際問題之能力的弊端,也表現出了作為最高學曆教育及學術重鎮的對現實的發言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此種言說,相對於話語中心話語霸權來說,從學理上說,是自成一說,但支撐其自成一說的背後,則是個體言說的自覺及對不同個體言說權力的尊重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