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2 / 3)

第四,豐富、堅實的女性文學研究學科教學、科研成果。

河南大學女性文學研究學科經過八年的實際教學與人才培養,一個新的女性文學研究群體已然初步形成並有了最初的成果,其代表者是郭力、王萌、沈紅芳、張兵娟、楊珺、高小弘、賴翅萍等人。

郭力是我國第一個女性文學博士生,其博士論文後來以《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中的生命意識》為題,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並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借鑒西方的生命哲學,從生命意識的視角對女性的生命現象進行理論上的深入探討,是其研究最值得稱道之處。陳駿濤先生對此曾有過非常到位的評價,他在引用了他人的“文學是一種生命現象”的觀點後說:“在女性文學研究領域……真正以生命論貫通,係統地闡說某一時期文學或某一種文學現象,還沒有見到,郭著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中,可以說是得風氣之先…郭著……以問題意識——‘類’的主題方式來結構全書,由此展開對女性文學中的生命意識的探討,這樣的探討的確是前人未曾做過的。涉及的問題相當廣泛,大致包括政治與性別,曆史、時間與性別,生育文化與母愛主題,愛情故事與欲望言說等幾個方麵……這對作者和讀者無疑都是一個挑戰”。

沈紅芳對女性文學的研究方法與郭力有所不同,在其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獲2006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學術著作獎的《女性敘事的共性與個性——王安憶、鐵凝小說創作比較談》一書中,她以“典型範式”的方法,以“女性經驗”為依托,將王安憶、鐵凝作為中國女性文學創作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給以重點解剖、相互比較。她更注重對文本的“細讀”,借助性別經驗本身的開放性和文本審美的豐富性,打開了一個充滿“細讀的魅力”的意義空間。在開闊的學術視野中,由點到麵由個性到共性地深入探究了女性文學創作的本質這一深層次的理論問題,認為在女性敘事中,女作家通過真實地再現獨特的女性經驗而凸現出一個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頑強的女性生命形態,以此表達自己作為女性對女性價值的體認。

張兵娟試圖將女性研究引入到電視這一大眾傳媒領域中去,在今天這樣的一個大眾傳媒時代,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值得稱道的舉措,而且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消費主義時代影像敘事與性別政治——以海岩的電視言情劇為例》《性別視點的轉換與敘事差異的形成——對由女作家原創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的解析》等論文中,她已經對此作了初步的成功的嚐試。楊珺重點研究“90年代女性散文的主體性建構”,而90年代女性散文相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結構,是最具異質性且最易為人所誤解的散文。她在廣泛閱讀大量散文文本的基礎上,以主體建構為價值向度,對“主體性”、“主體間性”這兩個關鍵詞作出了清晰的理論梳理。高小弘以女性成長主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她的研究,“綜合”女性主義理論、主體性理論、生存理論、敘述學價值論等方麵的內容,重點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橫向與男性成長,縱向與90年代之前的女性成長小說的比照中,通過文化背景分析、文本互涉分析、心理分析等,將90年代女性成長小說置於20世紀宏大的文化背景中考察,從而深刻探究其文化與文學層麵複雜的本質內涵。賴翅萍的博士論文,其題為《未竟的審美之旅——論女性小說的詩性探尋》以“日常生活”、“詩性”兩個關鍵詞作為論述範疇和價值向度,在比較中顯得豐富多彩,擺脫了以理論套作品,個性消溶於共性中的套路。其中部分章節在各個刊物上接二連三地出現,讀來頗給人以思維活躍、敏捷之感。王萌是以近代文學研究進入女性文學研究的博士生,她的博士論文《禁錮的靈魂與掙紮的慧心-晚明至民國女性創作主體意識研究》,認為1600-1840年逐漸形成了相對比較全麵的和深刻的思想學說,這些學說超越了一般同情女性和哀傷陳述的局限,否定與批判了某些傳統觀念,具有一定程度的叛逆性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女性解放思潮的發端。隨後,女性解放啟蒙思想的提出,以及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中國女性解放獨特的出發點。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文學創作群體浮出了曆史地表。王萌的研究使河南大學的女性文學研究真正做到了近、現、當代的貫穿,成了一個完整的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