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2 / 3)

所以,我在本文中用了“抗戰時期文學”這樣一個沒有內涵特指隻有時間限定的詞組。

但即使用這樣一個詞組,也與時下略有不同。時下所說抗戰時期文學,一般是指1937-1945年,在其他時間、範疇的作品,一般不算。但我在這裏,卻是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的。不論你是將九一八事變算作是中日的局部戰爭,還是算作是中日全麵戰爭的序曲,總之是,從這時開始,對日作戰已經成為影響其時國人精神生活的重大的時代內容。抗戰、抗戰時期的文學,從此正式地登上了中國曆史的舞台。

抗戰時期的文學,還有著這樣的一個特點,就是越是臨近抗戰後期,或者是在抗戰結束的幾年內,成熟的作品相對來說,就越多一些,如長詩《王貴與李香香》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等等,而在抗戰初起之時,難得有讓你拍案的作品問世。這樣的一個原因,其實不難找到。魯迅曾在《革命時代的文學》一文中說過:

“到了大革命的時代,文學沒有了,沒有聲音了,因為大家受革命潮流的鼓蕩,大家由呼喊而轉入行動,大家忙著革命,沒有閑空談文學了”。用魯迅這段話來說明抗戰初期何以好作品不多,我以為是極為準確的。如是,現在的一些談抗戰文學的著作、論文,是往往不將1945年作為文學史上的一個截然兩分的時間的,是常常將1945年之後幾年內的好作品也歸之於抗戰時期的文學的,因為那也是在抗戰時期結下的碩果嗬。但在本文中,我想還是應該將下限規定在1945年,雖然有些寫抗戰生活的著名作品,寫於抗戰時期,卻發表於抗戰勝利之後,如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等,但我也仍然不將其列入本文的論述範圍之內,那原因,也隻是因為“抗戰時期”這一時間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