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作家群東北作家群是指以蕭紅、蕭軍、白朗、羅烽、舒群、李輝英等為代表的作家群體。其主要的代表性作品是蕭紅的《生死場》《呼蘭河傳》蕭軍的《八月的鄉村》《第三代》端木蕻良的《鴜鷺湖的憂鬱》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駱賓基的《幼年》羅烽的《呼蘭河邊》等等。他們的作品率先寫出了被異族統治的痛苦與對之進行反抗的怒火,被稱為中國抗戰文學的先聲。
東北作家群又被稱為流亡作家群,其創作又被稱為流亡文學,這是東北作家群不同於抗戰時期其他文學創作群體的一個顯著特點。九一八事變後,曾經有過一個短暫的以哈爾濱為基地的“北滿文學”中心時期,以蕭紅、蕭軍為代表的文學青年,在這一時期積極開展各種抗戰文學活動,但旋即即遭迫害與鎮壓,蕭紅、蕭軍等主要作家相繼入關南下,不久,在左翼文學活動的中心上海,形成了東北作家群的第一次大會合。上海淪陷前夕,他們又再次向南方遷徙,會聚武漢,形成了東北作家群的第二次大會合。武漢淪陷後,他們星散各地,融入到其他創作群體中,宣告了東北作家群的結束。背離家鄉,流離失所,多次遷徙,終無歸宿,可以說,是這個作家群共有的命運。這樣的一種流亡生涯流亡心態,勢必自覺不自覺地體現在他們的創作之中,體現在那情感流淌著的字裏行間。
日寇在中華大地上的暴行,是東三省人民最先感受到的,東北作家群對此作了充分的展示。最早的作品是李輝英發表於1932年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即描寫了某淪陷城市一女學生被侵略日軍蹂躪的悲慘故事,而性暴力是戰爭年代中政治暴力、軍事暴力的最常見的最突出的顯現形式。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中,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慘不忍睹的場麵:“路上隨時可以看到倒下去的屍體。女人們被割掉了乳頭,褲子撕碎著,由下部流出來的血被日光蒸發,變成黑色。綠色的蒼蠅盤旋著飛”。這種對日寇暴行的揭露,我們在羅烽的《呼蘭河邊》端木蕻良的《壓歲錢》舒群的《鄰家》白朗的《輪下》,不時地可以看到。但是,有壓迫就會有反抗,蕭軍的《八月的鄉村》描寫了一支抗日遊擊隊在鬥爭中成長的故事,人民革命軍司令陳柱、隊長鐵鷹、群眾李七嫂等等勇敢堅毅的形象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作品被時人稱為“中國的《鐵流》”。蕭紅在《生死場》中,寫了東三省人民的覺醒:“我是中國人,我要中國旗子,我不當亡國奴,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這可以說是覺醒了的東三省人民的共同的心聲。東三省與朝鮮山水相連,命運相關,反映中國人民與朝鮮人民的聯合抗日,構成了東北抗日文學的一個特點,端木蕻良的《大地的海》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就是這方麵的名篇。
無家可歸的流亡狀態、心態在東北作家群的身上體現得特別突出。“蕭軍的《櫻花》,寫一位愛國誌士手斃敵寇,幾乎死於囚牢,但當他曆盡千辛萬苦逃到關內時,卻生活無著,淪為乞丐,女兒也被迫賣淫。舒群的《老兵》中走向抗日的張海,流落關內後,竟然露宿街頭,悲慘死去”(章紹嗣《抗戰文壇上的一支勁旅》)。這樣的一種流亡心態,隨著時日漸久,就轉化為對家鄉、童年的憶念。這方麵最突出的作品是蕭紅的《呼蘭河傳》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的第二部駱賓基的長篇自傳體小說《幼年》等,而蕭紅以一個女性身份,最後極為孤獨地客死於香港,可以視為是這種流亡狀態、心態最為集中、鮮明的體現。
東北作家群中,最為優秀的作家是被稱為二蕭的蕭軍與蕭紅。魯迅曾分別為他們的《八月的鄉村》《生死場》作序。在《序》中魯迅認為《八月的鄉村》是“關於東三省被占事情的小說”中“很好的一部”,“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難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蟈蟈,蚊子,攪成一團,鮮紅的在讀者眼前展開,顯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在和未來,死路和活路。凡有人心的讀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稱讚《生死場》“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紮,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魯迅的這些評價,可以說,是具有著某種經典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