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常常認為解放區文學是對傳統文化的某種回歸,是對五四精神的某種遠離,但事實未必盡然。中國的傳統社會是宗法社會,家族在鄉村中,占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在解放區中,共產黨卻通過階級鬥爭、政治形式,對中國傳統的家族社會形態,給予了某種摧毀性的打擊。你看,在《小二黑結婚》中,家族勢力占上風的農村基層政權,不是在共產黨的政治權力的作用下,土崩瓦解了麼?在趙樹理的小說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農村中的好吃懶做的“混混”,最容易成為村落中,家族利益的代表,成為混入我黨的異己分子。在馬烽的《村仇》中,我們也看到,以家族利益為本位的村落之間的衝突,最終在共產黨階級鬥爭學說的作用下,化幹戈為玉帛。孫犁的小說,則通過對女性的描寫,通過對女性獨有的生命形態、情感形態的描寫,寫出了人性及人的存在的本然形態。這些,都是與五四現代精神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的。
解放區戰時文學的構成成分比較複雜,相互之間的衝突、矛盾也比較多,這尤其體現在從上海等都市來的藝術家們與本地文化之間的關係上,這構成了解放區戰時文學的一大特色。丁玲的《在醫院中時》,寫一位從大都市上海來的受過現代科班訓練的醫生陸萍,在解放區醫院裏,與本地文化的衝突,從而折射出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二者之間的不和諧性。她的另外一部名篇《我在霞村的時候》,寫被日寇俘獲的農村女子貞貞,放棄從日寇魔爪下逃跑的機會,忍受日寇的蹂躪,為抗戰軍民獲取敵偽情報,為抗戰立了大功,但卻被自己家鄉的鄉親們所不能理解,被視為是一個喪失了貞節的壞女子。表現這種現代思想與傳統觀念衝突的作品,還有丁玲的雜文《三八節有感》王實味的雜文《野百合花》莫耶的小說《麗萍的煩惱》等等。解放區戰時文學各種文學質素、力量的消長起伏,是一個在思想、精神、文學等等方麵,含金量均極高的“富礦”,或許現在的開采才剛剛開始。
淪陷區戰時文學淪陷區是指在抗戰時期為日寇所占領的地區。淪陷區戰時文學最值得關注的有兩種文學現象,一種是女性的個人生活化寫作,一種是通俗文學寫作。
女性的個人生活化寫作的代表作家是張愛玲、蘇青、梅娘。張愛玲的小說,近些年來極為火爆,我在這裏反而可以略而不表。蘇青在當時,與張愛玲齊名,她的小說代表作是自傳體小說《結婚十年》《續結婚十年》等。蘇青的小說,注重對女性生存困境的抒寫和對女性情欲的表露。前者如“生女的悲哀”“為人媳的煩惱”;後者如對女性性要求的大膽抒寫。蘇青的小說還有更值得重視的另一方麵,那就是她在作品中,處處為女子作實際的打算,推崇女性的實用主義觀。蘇青小說的意義在於:既批判了“封建”的男權文化,又質疑了五四的女性觀,而後者,其實更為重要。梅娘也是一位曾在抗戰時期享有盛譽的作家,時被稱為“南玲北梅”,南即上海的張愛玲,北即當時身居北京的梅娘。梅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其所謂的“水族係列小說”如《蚌》《魚》《蟹》。她的小說,對女性的生存處境、生存困境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又常常用象征手法來表現這種關注,如用蚌、魚、蟹來象征著女性的三種生命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