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家的魚塘生意興隆,還有一個理由:楊三的妻子楊三嫂配製的魚餌,十分招惹魚兒上鉤。也有人說,楊三嫂的魚餌內,下了蒙汗藥,哄騙得魚兒們暈頭轉向,喪失了原則,一味擁上來拚搶爭吃。便是上鉤者眾。如是說,並無證據。但楊三魚塘的魚餌,卻是楊三嫂親手製作,事實確鑿。
楊三嫂是由保定滿城縣楊家莊嫁過來的。楊三嫂的名字叫什麼?釣客們都不知道,隻叫她楊三嫂。楊三嫂三十歲出頭兒,漂亮,誇張一點兒敘述,不能沉魚,也可落雁。她說話的聲音細也軟軟得似水,且土音裏夾雜了些好聽的京腔,悅耳。這大概也是釣客們紛紛來此的原因。秀色可餐,魚兒可釣,何樂而不為呢?但釣客們還是奇怪,看楊三是一個老實人,表情木訥,而且口訥,言談舉止,總帶著幾分沒見過世麵的窩囊相。釣客們便奇怪,為什麼漂亮的楊三嫂能嫁給楊三呢?也有釣客暗中感慨,唉,這麼美麗的女子,還開什麼魚塘呢?隻身到城裏去,嫁一個大款當婆娘,還不是穿金戴銀啊?私家車早已經開上了,何苦操持這樣一個費神吃力的生意呢。據傳,還有一個城中好色的釣客,每逢雙休日都來楊家魚塘垂釣,風雨無阻,從無間斷,便是讓妻子生了疑心。這位釣客並不喜吃魚,每個星期都來此,隻是為了看楊三嫂一眼。妻子跟蹤來過一次,見過了楊三嫂,登時醋意大發,質問丈夫,這裏諸多魚塘,你如何隻來楊家魚塘下釣?這位釣客解釋說,楊三嫂的魚餌好用嘛。妻子冷笑:“哼!隻怕是楊三嫂的魚餌釣到了你這條魚兒喲!”由此,夫妻反目,終竟離婚。此是傳說,談歌不知真假。記錄在此,以資讀者興趣。
楊三嫂的魚餌的確好用。也有好事者,專門把楊三嫂配製的魚餌私帶一些回去,細心解析研究其成分,卻是平常。大家照方抓藥,卻並不靈驗。於是,有人傳說,楊三嫂的魚餌有絕妙的內容,並不傳人。有人問過楊三嫂,想討出秘方來。楊三嫂卻隻是微笑,並不作答。於是,有人就泄氣地講,楊三嫂的身上有勾引魚兒的香氣,做出的魚餌自然與眾不同。大概是了?
有了這等魚餌,楊家的魚塘生意就好。有生意就有了利潤,有利潤就有了競爭。管中窺豹,這競爭的事情,自古難堪,一味任意,便是不顧臉麵了。楊三的魚塘,後來竟弄出了一些讓人別扭的是是非非來。
“楊三嫂的魚塘生意好,有人便生了妒意。嫉妒是逃不脫‘近距離原則’的,誰也不會因為海南省或者黑龍江省的魚塘生意好,而產生嫉妒。因為楊家魚塘是大家的鄰居,當然,大家就要嫉妒了……”這是事後一位《保定日報》的記者調查采訪時的開篇語。讀來的味道,微微有些苦澀。
先是楊三的鄰居梁大年有了妒意。梁大年的魚塘緊挨著楊三的魚塘,梁大年的魚塘卻是生意冷清。梁大年也並非沒有想過改變經營策略,比如,他在魚塘前拓出一片場地,供釣客們停車,還備有免費茶水。還比如,他從城裏的舞廳裏雇來一個小姐,每日裏打扮得花枝招展,借以招徠生意。但來此的釣客還是稀少,眾多的釣客還是擁向了楊三的魚塘。一冷一熱比較,梁大年的臉色便一天天青了,心下就暗暗泛出了歹意(就要出事兒了啊)。楊三也怕奪了左右鄰居的生意,招人忌恨,便常常去梁大年麵前巴結著說笑,以示睦鄰,彰顯友好。可楊三的熱情是徒勞。那天,梁大年酸嘰嘰地說:“楊三啊,你好福氣,娶了一個好婆娘啊。你家的魚塘成了超市了喲。人來人往,好熱鬧喲。再開下去,就成了城裏的歌舞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