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威廉·赫茲裏特佚名譯
歲月,每年都從我們身上剝奪一些東西;死亡,僅僅是把殘存之軀交托給墳地。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時間的寶貴。確實,世上任何別的東西,都沒有時間重要。對待時間,我們也變得吝嗇起來。我們企圖阻擋時間老人的最後的蹣跚腳步,讓他在墓穴的邊緣多停留片刻。不息的生命長河怎麼竟會幹涸?我們百思不得其解。也許當“生活的所有生機已逝”,我們就隻能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到了這一步,我們不管抓到什麼,都會固執地緊抓不放;不管看到什麼,我們都會感到空虛;不管聽到什麼,我們都會不再相信。我們不再有青年的豐富感情,覺得一切都單調乏味。世界是一個塗脂抹粉的巫婆,她喬裝打扮,擺出一副誘人的麵孔,讓我們蹉跎歲月。無憂無慮的青春賦予我們的輕鬆、歡樂與幸福都像過眼煙雲般地消失了。
除非我們公然違反常識,否則也休想“在日薄西山的暮年,收獲豆蔻年華無法奉獻的鮮果”。如果我們能免遭橫禍,悄然離世,能戰勝垂死時身體的虛弱和痛苦,能泰然自若地跨入另一個世界,我們就別無他求了。按照一般的自然規律,我們並不死於一旦: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就一直在逐漸地消耗生命的活力。在生命的曆程中,我們的器官功能絲絲縷縷地喪失,我們的依戀也被一個一個地逐漸放棄。歲月,每年都從我們身上剝奪一些東西;死亡,僅僅是把殘存之軀交托給墳地。這種歸宿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平靜地死去就像戲中的情節——合情合理,無可非議。
這樣,我們在某種意義上竟會雖生猶死。最終無聲無息地化為烏有,這是毫不奇怪的。即使是在我們的黃金時代,印象最強烈的東西也沒有留下多少痕跡,事物後浪推前浪地接踵而來,一個取代一個。
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看過的書,見過的事,受過的苦,給我們的影響是多麼微乎其微啊!想一想,當我們讀一本妙趣橫生的傳奇文學,看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時,我們是怎樣地百感交集,心潮澎湃,充滿了多少美妙、莊嚴、溫柔、斷腸的感情波瀾。那一刻,您也許會以為它們將會長駐腦海,永世不忘,或至少使我們的思想和它們的格調和諧,和他們的旋律一致。當我們一頁頁讀下去,一幕幕看過去時,覺得似乎從今以後,再也沒有什麼能動搖我們的決心,“不管是內亂,還是外患,再也沒有什麼能影響我們”。然而隻要我們一走上街道,身上被人濺上第一滴汙泥,被第一個詭計多端的店主騙去兩便士,我們腦海中這一切純淨美好的感情便統統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的精神支柱便完全崩潰。我們成了這卑劣、討厭的環境的犧牲品。我們的思想還囿於生活的小圈子裏,前後不一,卑劣渺小,要想讓思想插上翅膀,飛向莊嚴、崇高的境地,我們就得做出巨大的努力。這一切發生在我們生命的極盛時期。那時,我們思想敏銳,一切新鮮事物都會使我們衝動,使我們熱血沸騰。不管是人間還是天國,都不能滿足我們難填的欲壑和過分的奢望。然而,世上也有那麼幾個幸運兒,他們天生一個好性格,不會因任何瑣事而煩惱,這種態度使他們心境恬適,安之若素,使他們周圍蕩漾著神聖的和諧之聲。這才是真正的和平與安寧,否則的話,如果讓懊悔和煩惱的心情纏身,即使是飛入荒涼的沙漠,隱居於亂石林立的山巔也無濟於事;有了這種寧靜之心,就根本無需去進行這些嚐試。唯一真正的退隱是心靈的安寧,唯一真正的悠閑為心境的平靜。對於這種人來說,處於青春年華和風燭殘年毫無區別。他們體麵地辭別人世,悄然而去,就像他們活著的時候那樣無聲無息。
作者簡介
威廉·赫茲裏特(1778—1830),浪漫主義時期英國大散文家。他重感性和想象,張揚個性,反對權威和陳規陋習;主張多樣和寬容,反對狹隘和專製;支持進步和革命,反對保守和停滯;是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中的一位重要代表。散文,是赫茲裏特一生主要的文學成就,主要分為評論和隨筆兩大類。在他的隨筆作品中,以《燕談錄》、《直言集》影響最大。
【心香一瓣】
飛逝的時間,總是令很多人唏噓不已。同時,我們會發現總有那麼少部分的人士,從容淡定並且事業有成。他們笑對生活,慣看成敗,極少抱怨,還是我們眼中“幸運之神的寵兒”。難道他們天生就注定有這樣的好運?
否也。他們成功,不僅靠能力,更靠心靈的寧靜。他們懂得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在歲月的洗禮中經受住了各種浮華的誘惑和蒙蔽。對於過去,他們不沉浸;對於現在,他們牢牢把握;對於未來,他們有清晰的規劃。這就是他們的過人之處和成功秘訣。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可以複製的,雖然我們的起點不同,但決定成敗的並不在起點,而在轉折點。隻要你找準方向,願意改變,傾盡全力,時間隻會見證你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