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培根佚名譯
一般說來,青年人富於“直覺”,而老年人則長於“深思”。這兩者在深刻和正確性上是有顯著差別的。
世情如酒,越濃越醉人——年齡越大,則在世故增長的同時卻愈會喪失正直純真的感情。
一個年歲不大的人也可以是富於經驗的人,假如他不曾虛度生活的話。然而這畢竟是罕有的事。
一般說來,青年人富於“直覺”,而老年人則長於“深思”。這兩者在深刻和正確性上是有顯著差別的。
青年的特點是富於創造性,想象力也純潔而靈活。這似乎是得之於神助的。然而,熱情熾烈而情緒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後方能成事,凱撒和塞維拉斯就是例證。曾有人評論後者說:他曾度過一個荒謬的——甚至是瘋狂的青春。然而他畢竟成為羅馬皇帝中極能幹的一位。少年老成、性格穩健的人則在青春時代就可成大器,奧古斯都大帝、卡斯曼斯大公、卡斯頓勳爵即是如此。另一方麵,對於老人來說,保持住熱情和活力則是難能可貴的。
青年長於創造而短於思考,長於猛幹而短於討論,長於革新而短於守成。老年人的經驗,引導他們熟悉舊事物,卻蒙蔽他們無視新情況。青年人敏銳果敢,但行事輕率卻可能毀壞大局。
青年的性格如同不羈的野馬,藐視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極端。
勇於革新而不去估量實際的條件和可能性,結果常因浮躁而改革不成卻招致意外的麻煩。老年人則正相反。他們常常滿足於困守已成之局,思考多於行動,議論多於決斷。為了事後不後悔,寧肯事前不冒險。
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把青年的特點與老年的特點在事業上結合在一起。這樣,他們各自的優點正好彌補了對方的缺點。從現在的角度說,他們的所長可以互補他們各自的所短。從發展的角度說,青年可以從老年身上學到他們所不具有的經驗。而從社會的角度說,有經驗的老人執事令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幹勁則鼓舞人心。但是如果說,老人的經驗是可貴的,那麼青年人的純真則是崇高的。
《聖經》說:“你們中的年輕人將見到天國,而你們中的老人則隻能作夢。”有一位“拉比”(猶太牧師)解釋這話說:上帝認為青年比老年更接近他,因為希望總比幻夢切實一些。要知道,世情如酒,越濃越醉人——年齡越大,則在世故增長的同時卻愈會喪失正直純真的感情。早熟的人往往凋謝也早。不足為訓的是如下三種人。第一種,是在智力上開發太早的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例如修辭學家赫摩格尼斯就是如此。他少年時候就寫出美妙的著作,但中年以後卻成了白癡。第二種,是那種畢生不脫稚氣的人。正如西塞羅所批評的赫騰修斯,他早已該成熟卻一直幼稚。第三種,是誌大才疏的人。
年輕時抱負很大,晚年卻不足為訓。像西庇阿·阿非利卡就是如此。
所以曆史學家李維批評他:“一生事業有始無終。”
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麵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
【心香一瓣】
青年人與老年人各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青年人富有朝氣,敢於冒險,善於創新;老年人經驗豐富,做事沉穩,考慮周到。
所以,在人才的選用上,也應該根據他們的年齡和性格特點,給予各自優勢的發揮,盡量避免因個人缺陷而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失。要記住,關鍵時刻重要的不是擁有一副好牌,而是如何把壞牌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