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7日,國務院同意在南極洲建站和進行科學考察。
5月28日,國家海洋局二所成立南極研究小組。
5月31日,國家科委和國家計委批準在上海組建中國極地研究所。
8月6日,國家海洋局、南極委下發《南大洋和南極洲考察總體方案》。
9月11日,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組成。
9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向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駐華大使館發出公告:中國南極委決定在1984年-1985年南極夏季派出中國南極考察隊赴南極考察,並準備在南極半島地區選擇一個地點建立夏季站,同時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希望各國政府給予協助和提供方便。
10月15日,鄧小平同誌為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題詞:“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
11月20日,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編隊乘“向陽紅10”號和“J121”號科學考察船從上海港東海分局高橋碼頭啟航,赴南極洲建站並進行科學考察。12月31日,考察隊登上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第一次插上南極洲大陸。
1985年2月20日,在南極洲喬治王島上勝利建成中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
1985年第十三屆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一致同意接納中國為《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1986年,中國被接納為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SCAR)正式成員國。
加入《南極條約》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嚴格履行各項條約義務,多次發起科技合作和保護南極環境的倡議,是條約體係的重要維護力量。
和平利用南極是人類文明進步與和平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一,中國南極遠征最大限度地擴大了中國人的海洋視野,也建立了中國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堅韌、持久、和平、遠見、和諧的國際形象。
四193年的跨越。
環南極大陸的大洋考察一直是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一個夢想。
2014年1月8日,“雪龍”號船奇跡般地從東南極南大洋重冰區脫困後,向浮冰少但風浪較大的西風帶邊緣行進,繼續環南大洋航行考察和前往維多利亞地,以15~16節的速度繼續踏上環南極大陸科學考察征程,並爭取把因為援救俄羅斯船而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到下午,已經向東北方向航行200多海裏。
經過4000多海裏的航行和沿途的科學考察,“雪龍”
號船終於在國內大年除夕的前一天,抵達南極長城站。
2014年2月2日零時,“雪龍”號船前往阿根廷烏斯懷亞港。
短暫的南極夏季是科學考察的黃金季節。“雪龍”號船本次整個環南極大陸大洋考察設置了33個調查站,為了爭取時間,一直堅持不去避風,夜以繼日地奔赴一個個預先設定好的海洋考察站位。
“雪龍”號船一直沿著南緯63度40分的南大洋向西南航行,2014年2月25日淩晨再次到達中山站附近的普裏茲灣,整整環南極大陸航行了一圈,我國海洋科學家多年來的一個夢想實現了。
中國第一次環南極大陸進行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物理和海洋大氣等多種學科考察,完成33個站位的多種大洋科考作業,還連帶進行了一個環南極大陸的飛行考察項目,總航程達1.1萬海裏,獲得了中國在南大洋第一份完整的科考資料。
環南極大陸大洋調查的意義在於,在一個夏季裏用相同項目作一次性連續調查與觀測,對整體掌握南大洋特定時間裏地質、地貌、生物、物理、化學、海氣相互作用,以及大氣和空氣等的性質十分重要。
2013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海洋局正式啟動實施新建南極內陸夏季考察站——中國南極泰山站建站工程。
泰山站主體建築由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負責組織實施。2013年12月26日,由28名設計、施工、後勤保障人員組成的泰山站建設隊伍,乘“雪龍”號船到達中山站,經中山站赴泰山站所在區域開展建站工作。2014年1月3日14時30分左右,泰山站鋼結構主體順利封頂。經過全體建設隊員45天的不懈努力,最終按計劃完成建站任務,2月8日正式建成、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