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站的建立,不僅增加了我國南極考察站數量,也擴大了我國南極科學考察活動的覆蓋範圍,使得我國南極科考能覆蓋格羅夫山等南極關鍵科考區域。
南極泰山站和已經建成的南極長城站、南極中山站、南極昆侖站、北極黃河站,既是我國極地工作者開展科學考察的平台,又是我國對外科學交流的重要窗口。
從1984年開始組織開展南極考察,到2014年3月止,中國向南極派出科學家和保障人員4000多人次,進行了30次大規模的科學考察,成立了中國極地研究所和極地訓練基地,建立了4個南極科考站,使我國極地研究的科學性、配套性、實用性和研究水平均達到世界水平,為係統、深入地進行極地科學考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中國南極泰山站建成並投入使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表示熱烈祝賀,對不懼艱險、立誌造福人類的廣大極地科學工作者表示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賀信中說,極地科學考察是人類探索自然奧秘、探求新的發展空間的重要領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相信在廣大極地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國極地科學考察事業一定能夠為造福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績。
讓曆史告訴未來,“雪龍”精神,山川永紀!
中國南極泰山站
泰山站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和昆侖站之後建成的第四個南極科考站,也是第二個南極內陸站,其名稱寓意堅實、穩固、莊嚴、國泰民安,代表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含義。
泰山站位於東南極內陸冰蓋腹地,海拔2621米,年平均溫度-36.6℃,距離中山站522公裏,距離昆侖站約600公裏,總建築麵積1000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410平方米,輔助建築590平方米。
泰山站圓環形外表、碟形結構和高架設計,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紅燈籠元素,色彩鮮豔,網友們則認為富有極強的科幻色彩和現代氣息,猶如“降落在冰封世界的UFO”。
主體建築平麵呈正16邊形,建築底部架空,由8根圓柱支撐,集穩健、科學、環保、節能、安全、美觀於一身,從容體現現代中國建築文化的精髓和風格。主體建築三層,一層為設備區,二層為生活區,三層為科研區。二層生活區分內圈、外圈兩部分:內圈是一個中廳,作為餐廳兼綜合活動中心,集餐飲、酒吧、運動、視聽、閱讀、聊天等功能於一體;外圈為主要使用區,包括宿舍及廚衛、醫療等功能房間。
中廳頂部是兩排LED燈,可模擬一年四季甚至一天中的光線變化。由於科考隊員在作為夏季站的泰山站工作時,處於極晝狀態,燈光變化,可為隊員的科研和生活起到調節作用。
每間宿舍內有4張上下鋪鐵床,中間為寫字台,門口為宿舍的供熱係統。為了讓隊員更貼身取暖,供暖口在齊腰位置,不同於普通房間在房屋的頂部。
泰山站站址位於1900米厚的冰層之上,冬季最低溫度達-60℃,極端風速達到每秒60米。采用耐低溫的特種鋼作為建築主材料,能抵抗強風、暴雪、酷寒、凍融、凍脹、強紫外線照射、鹽蝕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環形結構視野開闊,可以減少風阻;主體建築架空離地,可以避免迎風麵飛雪堆積甚至被掩埋;建築外圍護材料,根據高爾夫球體表麵凹凸不平而風阻更小的原理,結合風洞試驗比對,采用表麵有波紋的夾芯保溫鋼板,使建築整體更有利於氣流通過,大大減少風阻;外圍護屋麵及地麵板有一定坡度,可減少積雪堆積。
降低碳排放量是泰山站建設及使用過程中的一個努力方向。
南極地區尤其是泰山站建設地,夏季太陽能、風能充足,泰山站在設計時選用太陽能發電係統和風電係統提供能源,一般情況下,可提供充足的電力,完全可以滿足整棟建築的用電需求。
此外,泰山站內部設置了二氧化碳實時監控係統,並與通風係統相結合,及時調控室內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時,設計有進風口和出風口來增加通風效率,並使氣流的感覺最小化。此外,還設置了獨立吸煙室,並采用單獨的通風係統,能有效地排除煙霧,減少火災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