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長城站度夏隊:氣象常規觀測,地震、地磁觀測,電離層垂測,國際GPS聯測,苔蘚植物的微氣候研究。

長城站越冬隊:氣象考察,地震地磁觀測。

中山站度夏隊:海冰生態項目,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甚低頻、短波場強和極光觀測,中層大氣物理觀測,氣象觀測、預報和衛星圖像接收,重力場和固體潮觀測,臭氧觀測,地質考察,淡水生態考察,國際GPS衛星聯測,地磁項目。

中山站越冬隊:氣象觀測、預報和衛星圖像接收,海冰生態,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甚低頻、短波場強和極光觀測,中層大氣物理觀測,重力場和固體潮觀測,臭氧觀測。

南大洋科學考察:往返航線的走航觀測,普裏茲灣4條斷麵線中23個站位的調查作業。

第十四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1997年-1998年

隊別長城站度夏隊、中山站度夏隊、南大洋科學考察、國際合作考察

任務長城站度夏隊:國際GPS聯測,衛星接收係統改進和更新(包括中山站及船載衛星係統部分),長城站附近海域錨地水深測量(包括中山站部分)。

中山站度夏隊:測繪考察,拉斯曼丘陵地質構造事件關係考察。

南大洋科學考察:普裏茲灣及其鄰近海域考察,走航觀測,測區考察取樣,船載氣象衛星雲圖接收係統航行實驗及使用,長城站附近海域錨地水深測量,中山站附近海域水深測量。

國際合作考察:赴西班牙南極考察站進行地質考察。

第十五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1998年-1999年

隊別長城站度夏隊、長城站越冬隊、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南大洋科學考察

任務長城站度夏隊:長城站地區環境考察,國際GPS聯測,氣象、高分辨衛星雲圖接收,地震常規觀測等。

長城站越冬隊:氣象常規觀測預報,地震、地磁觀測。

中山站度夏隊:野外地質考察,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山站自然環境過程與環境指示研究,中山站水體、冰藻類的UVB生態效應現場考察,中山站區環境專題研究及氣象、極光、臭氧等科學考察。

中山站越冬隊:氣象常規觀測預報,臭氧觀測,地磁常規觀測,重力場與固體潮觀測,平流層和大氣電場觀測,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大地測量科學考察。

南大洋科學考察:完成29個綜合站和兩個48小時生物、化學、海洋水文要素的連續站的調查任務;完成3個深水站和1個陸隆坡站的調查任務;開展中山站附近海域物理海洋學考察,化學海洋學和生物地球化學考察,海洋生物學考察;走航觀測;饅頭山測深並首次找到錨地,繪製1:5000水深地形草圖。從此“雪龍”號船結束了在中山站流浪漂泊無錨地可進的曆史。

第十六次南極科考隊

時間1999年-2000年

隊別長城站度夏隊、長城站越冬隊、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越冬隊、南大洋科學考察

任務長城站度夏隊:“南極站區近現代自然界麵環境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研究”專題環境考察,南極生物群落的係統分析和UVB的生態學效應現場考察,長城站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現場考察,GPS衛星SCAR國際聯測,“南設得蘭群島新生代構造岩漿、火山作用的環境效應及古生態研究”子專題現場考察,“南極大氣和空間物理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專題現場觀測,格羅夫山綜合考察;完成長城站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現場考察。

長城站越冬隊:常規氣象觀測,常規氣象預報,地磁、地震常規觀測,中山站度夏考察,“南極站區近現代自然界麵環境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研究”專題中山站站區及其近岸地區生態環境監測與研究現場考察,“中國南極考察區域的海洋-大氣-生物等圈層的相互作用綜合研究”專題南極中山站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南極大氣和空間物理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專題現場觀測,“南極站區近現代自然界麵環境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研究”現場考察,中國南極長城站常規氣象觀測及地磁、地震常規觀測。

中山站度夏隊:中山站環境影響評估,南極站區及其近岸地區的生態環境監測與研究,南極站區近現代自然界麵環境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研究,南極板塊運動研究和東南極海洋潮汐變化研究。

中山站越冬隊:常規氣象觀測和部分研究觀測,常規氣象預報,南極重力場和固體潮的觀測和研究,中山站中層大氣和日地關係探測現場考察,極區地磁場和等離子體波觀測,“南極大氣和空間物理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專題暨中日合作高空大氣物理現場觀測,GPS跟蹤觀測與國際聯測,中澳合作自動驗潮站的建設與常規觀測等項目。

南大洋科學考察:氣象觀測與預報服務,物理海洋走航觀測,海洋化學走航觀測,海洋生物走航觀測,物理海洋學觀測,海洋化學和生物地球化學觀測和取樣,海洋生物學等項目的觀測和取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