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歌及翻譯》(2000),TheHighSierraofCalifornia《加州內華達高山》(withTomKillion,2002),Lookout:ASelectionofWriting《望:詩歌散文選》(2002),BackontheFire:Essays《再度火熱:散文集》(2007),TamalpaisWalking《塔瑪帕斯山漫步》(withTomKillion,2009),TheSelectedLettersofAllenGinsbergandGarySnyder《艾倫·金斯伯格與加裏·斯奈德書信集》(2009)和TheEtiquetteofFreedom:GarySnyder,JimHarrison,andThePracticeoftheWild《自由法則:加裏·斯奈德、吉姆·哈裏森與禪定荒野》(2010)等。
《禪定荒野》是斯奈德的第一本漢譯散文集。這部散文集共收錄了九篇散文,其中有些文章曾刊登在《塞拉雜誌》(Sierra,雙月刊),《共同進化》(CoEvolution,季刊)和《安泰俄斯》(Antaeus,季刊)等刊物上。《禪定荒野》充滿了魅力與智慧,在有關佛教信仰、荒原野性、野生生物、神話原型、土著部落、語言生態以及整個世界的詮釋上展現了斯奈德的深邃思考與精深造詣。這些散文於一九九○年首次結集出版,是斯奈德作品中思想最成熟、最耀眼的部分。這本散文集意義深遠,其對荒野及自然與文明相互作用方麵的闡述是舉世公認的重要文本。斯奈德對人類生存環境裏的眾多議題進行了深刻反思與充分論述,如在“自由法則”,“地方、區域和公用地”,“棕色語法”和“遠西原始森林”等中,強調對山水草木的保護及人與自然的融合,且提出了一條解決當今生態危機的重要路徑——保護荒野和保持野性。本書根據二○一○年發行的英文新版(較之前版本增添了新序,稍有修改)翻譯。
以下,簡要概述《禪定荒野》一書各章的內容。
在《自由法則》(TheEtiquetteofFreedom)一文中,斯奈德討論了自由的法則,提出“契約”(compact)的觀念。“契約”是指在萬事萬物之間建立恰當關係的一種有效形式。在荒野世界中,萬物生存所依賴的就是在生物圈的食物鏈上建立起各種關係,人類的生存應努力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不隻是對人類自身,也是對所有的生物。隻有通過和諧有序、同生共榮的“契約”關係,萬物(包括人類)才能長久生存。斯奈德強調探究“荒野”的含義以及它與“自由”的關聯。一個人若想尋獲真正的自由,就必須去體悟最簡樸、最原生態的生活方式。世界是自然的,歸根結底,也必然是野性的,因而作為自然進程的要素,荒野也會變化無常。長久以來,人們想象“荒野”
為人類尚未涉足之地,盡管其本身變幻莫測,可人類仍可進入其中並幸存下來。相比之下,現代城市的封閉性和排他性最終將導致野生動植物無法找到安家之所,人類對自由的訴求隻能在有限的幅度和短暫的時間內得以部分實現。
《地方、區域和公用地》(ThePlace,theRegion,andtheCommons)一文提示我們,荒野和野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保護好荒野則須正確理解“地方、區域和公用地”。斯奈德的“地方”
觀是在當地獨特性的基礎上構建的。一個“地方”應具有一種流動性特質:它能穿越時空,而不是由地圖上點線構成的國家或行政意義上的抽象概念。自然區域之間的分界線從來不是那麼簡單、涇渭分明的,每一區域均有荒野之地。“公用地”指的是一個群體與其居住的當地自然係統所簽署的“契約”。美國公有土地是二十世紀的產物,具體沿襲了歐亞大陸上曾廣為人知的一種製度——“公用地”。這是一種古老的模式,可用來保護和管理自然生長區域裏的野生動植物;它為野生生物的飛翔與奔跑增添了大片棲息地,提供了維持荒野生態平衡的必備條件。斯奈德試圖將這一作法運用到對“自然區域”的劃分上,認為在世界範圍內可建立各種形式的有償使用的“公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