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美麗而永恒的黎明(2 / 3)

另一個次要人物加爾卡著墨不多,鏡頭不多,卻也塑造得十分成功。她老是念叨著她的母親,可她沒有母親,她是個被遺棄的孤女。瓦斯科夫對她說:“隻有度過這場戰爭的,才有媽媽。”小說翻譯得好一些:“隻有熬過這場戰爭的,才有媽媽。”這是個愛撒謊的女孩,老說她有個醫護工作者的媽媽。小說中寫她在那個修道院改成的孤兒院裏,編造離奇的謊言,說一個什麼大胡子老人將她搶到地下室去,又說修道院裏埋有大量財寶,讓一些孤兒把那個修道院挖得千瘡百孔。但是她的撒謊使她成為了一名紅軍戰士,因為她虛報了年齡,隻有十七歲。她的撒謊就變得可愛了。她最後的死是因為膽怯,可她在中彈倒下時喊的卻是“媽媽”。這一聲媽媽極有深意,一個孤女當然做夢也想見媽媽,所以,她雖不是英勇而死,可她的死卻依然讓我們唏噓不已,她未實現的那個童話般的夢想——也就是她心中虛構的那場羅曼蒂克的愛情奇遇讓我們為她心痛萬分。

還有那個不想連累瓦斯科夫而飲彈自盡的奧夏尼娜,她的死有一種安靜之中的蕩氣回腸。

電影不僅僅是借女性的死亡來控訴戰爭或渲染戰爭的殘酷,更多的是歌頌,歌頌戰爭中的女性,也就是俄羅斯母親,這個主題十分鮮明,分寸感把握得恰到好處。瓦斯科夫在電影裏說:她們本來可以生下孩子,生下孫子,生下曾孫,可是這一切都斷了,敵人用刀子割斷了。這部宣揚愛國主義的偉大影片,充滿了讓我們久違的英雄主義精神和氣質。它雖然傷感,但看過之後,我們心中卻升起了一股強烈的、壯美的情懷,心中充盈著一種恨,一種對侵略者的恨;一種愛,一種對祖國,對人民,對偉大女性的愛。一男五女麵前是十六個有衝鋒槍的、“武裝到牙齒的敵人”,瓦斯科夫對她們說:“我們沒有力量也要堅守,因為在我們的後麵是俄羅斯,說簡單一點,就是祖國。”我們還聽到瓦斯科夫最後將敵人一鍋端的時候,他大聲向敵人講的那些話:“五個姑娘,你們沒能過去。”就這五個女性,這五個柔弱的女性,各有性格也各有缺點的女性,卻戰勝了超過她們三倍的敵人,她們用生命保衛了自己的祖國。

戰爭摧毀了一切,卻也鑄造了一種東西,這就是不怕犧牲,誓死如歸,不可戰勝的民族精神,它還培養出了一種戰友之間的生死與共的崇高的愛。當瓦斯科夫引走敵人負傷,最後與奧夏尼娜和科梅爾科娃重逢,那是一場感人肺腑的戲。兩位女戰士喊著瓦斯科夫的大名,三個人像久別的親人一樣,緊緊相擁而泣,瓦斯科夫哭著說:“你們就是我的妹妹,我就是你們的哥哥,你們就叫我費多特或費佳吧,就像媽媽叫我的那樣。”這種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戰友情,是那麼的深切感人。我感到俄羅斯作家藝術家們,對戰爭的理解比中國作家藝術家們更深,而且,他們對那場戰爭懷有更深摯的感情,他們注重的是寫人,寫普通人,寫人性在戰爭中經受的考驗、磨煉和升華,這是我們的戰爭影片望塵莫及的。不過這也是俄羅斯小說和影片的一貫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