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美麗而永恒的黎明(3 / 3)

該影片的成功,還在於它的風格的十分樸素,結構的嚴謹完美,可以說滴水不漏,沒有多餘的枝枝蔓蔓,每一個鏡頭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幹淨得令人難以置信。比起好萊塢和中國的一些所謂大片來說,它更真實,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樸素的敘述中透出感人的力量——這是這部電影區別於那些好萊塢大片的明顯之處。好萊塢大片的人物是沒有什麼生活實感的,比方說《冷山》中的戰士伊姆和那個所謂被戰爭塑造得無比堅強的女性艾達,沒有血肉,是一種符號,以至於次要人物比主要人物更生動,主要人物卻缺乏光彩,甚至沒有清晰的邏輯。伊姆從戰場上回來,我們看到他可以經受一百個危難,作者想到哪就編到哪,結構鬆弛,隨心所欲。這與劇本的先天不足也有很大關係。《冷山》不過是一部暢銷書,藝術份量大打折扣,虛構一個偉大的愛情悲劇,企圖感染世界上的任何人,這是徒勞的,這種好萊塢的伎倆,我以為走到了盡頭。我國的張藝謀的《英雄》和《十麵埋伏》也同樣,企圖以大場麵製作來掩蓋劇本的蹩腳,處處露出破綻;劇本不能自圓其說,人物形象的塑造談不上,編劇水平低下,心中又沒有那股浩然之氣,更沒有那種偉大的人道主義情懷,也談不上深刻,他連自己也沒有感動,何能感動別人?這是題外話。

另外,影片中壯麗的俄羅斯森林與湖泊也為它增色不少。更加突出了戰爭過去後那種在靜悄悄的黎明中逸出的作者的思想——不要忘記戰爭,不要忘記那場悲壯感人的衛國戰爭。它曾經真實地發生過,就在這塊土地上。同進以風景之美表達了愛國情懷,也寄托了作者的反對戰爭的願望。就像影片中的女戰士在麵對那個修道院和湖泊時說的:“多好,就像沒有戰爭。”

蘇聯的衛國戰爭隻有1408天,遠遠低於我國的八年抗日戰爭。但前蘇聯卻誕生了描寫這段時期的許多偉大作品。俄羅斯人非常重視這場戰爭的意義,不忘這場戰爭。我在俄羅斯看到許多的紀念廣場都與這場戰爭有關。而且那些廣場也成為了偉大的藝術品,震撼人心,如莫斯科的衛國戰爭勝利廣場,聖彼得堡的列寧格勒圍城紀念廣場。這些廣場就像這部電影一樣,激勵著人們,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和平,讓一代又一代人記住曆史,永葆一種人所具有的保衛祖國的英雄主義精神,這是一個民族的血液中永遠需要的。

影片在開始和最後添加了一群年輕人在曾發生過戰鬥的地方野炊,特別是那個紅衣女孩,她象征著戰後幸福的生活,也使我們自然想到那些浴血奮戰的女戰士正是在她這個如花似玉的年齡犧牲的。在金色的白樺林裏,年輕人唱的歌,表現了這個影片對那些死去英雄們的永遠的懷念:

“孩子們的眼裏,閃耀著篝火的火焰。風靜了,大慨它和著最後一首歌,前往尋找自我。但願他們都能在無意中,在冰河的噪音中得到所求。我在不同的地方,碰到過許多朋友,可是為什麼,沒有你的身影?我將繼續尋找,永不灰心,即使要幾百年,我也跟隨你的足跡。我心裏畢竟相信,在遙遠的天涯,最終能找到你。”

那被尋找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永恒而美麗的、用無數先驅者的生命換來的靜悄悄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