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時時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麼?我的缺點在哪裏?為什麼失敗了或成功了?
這樣做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所以具有自省意識就顯得非常重要。
培養自省意識,首先得拋棄那種“隻知責人,不知責己”的劣根性。當麵對問題時,人們總是說:“這不是我的錯。”“我不是故意的。”“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這不是我幹的。”“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不是我的錯”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則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並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
“這不是我幹的”是最直接的否認。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是憑借擴大責任範圍推卸自身責任。
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幸逃脫。他們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錯誤的社會後果而自鳴得意,卻從來不反省自己在錯誤的形成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為了免受譴責,有些人甚至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麵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麵。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你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
其次,培養自省意識,就得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後,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覺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鏡子;這個照鏡子,就是一種自我檢查,隻不過是一種對外表的自我檢查。相比之下,對本身內在的思想做自我檢查,要比對外表的自我檢查重要得多。可是,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這樣的自我檢查呢?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們沒有照鏡子,那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呢?也許,臉上的汙點沒有洗掉;也許,衣服的領子出了毛病……總之,問題都沒有發現,就出了門。可是,我們如果不對內在的思想做自我檢查,那麼,我們就可能是出言不遜也不知道,舉止不雅也不知道,心術不正也不知道……那是多麼得可怕!
我們不妨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就是每當夜裏剛躺到床上的時候,都要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為。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每當出了問題的時候,首先從自己這個角度做一下檢查,看看有什麼不對;而且,還要經常地對自己做深層次、遠距離的自我反省。
最後,培養自省意識,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設計好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一樣,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但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麼會有“人貴有自知之明”、“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之類的古訓呢?
自知之明,不僅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種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嚴於責己,即便能養成自省的習慣,但並不等於說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對自己的評價來說,如果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了,就會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把自己估計得過低了,就會自卑,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隻有估準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
很多人經常是處於一種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狀態。一方麵,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麵,卻又在應該展現自己的時候畏縮不前。對自己的評價都如此之難,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個觀念,某一種理論,那就更難了。
內在的力量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神聖的力量,比事實、命運和邪惡的力量更強大。
但是,卻很少有人意識到,當我們希望使用這種力量時,這種力量就在我們的眼前,在我們的內心之中。然而,許多像我們一樣普通的人因為認識並且運用了這一理論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把自己作為單個的個體來看待,並且排斥於神聖力量之外,那麼,在邪惡力量的麵前,我們就會變得無助,成為恐懼和不祥的犧牲品。
但是,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這種神聖力量,並且用它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那麼,那些曾經令我們恐懼、折磨我們的事情,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是,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就是這種神聖的力量,這會助長我們的自負,使我們變成一個空虛的人,最終一定會落得失敗的下場。
一旦我們沉迷於這種意識,我們就會像一隻玩具氣球一樣,觸到尖銳立即爆炸,其後果會更悲慘。
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雖然力量單薄,但在我們內心之中有一種神聖的力量十分強大,這樣我們便可以從容、無畏地應對恐懼。
我們的鬥誌總是在我們的肉體之前被打敗。如果我們拒絕被征服,我們就不會被征服。如果我們懂得並且堅持這一道理,生命中那些醜惡的東西就不會再困擾我們。
在一些困難麵前,如果我們拒絕被擊垮,依靠這種神聖的力量,困難和恐懼就會越變越小,最終被徹底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