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自然空間中的事物活動的持續性。自然空間與時間是並存的,人在占有或失去一定的自然空間的同時,也就占有或失去了時間。時間對人的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限製作用。首先,人的生命時間是有限的,上帝隻給予每一個人一段很短的時間。人在有限的時間裏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要克服的困難、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也非常之多,在某些領域,甚至一件事情、一個問題就可以消耗人的一生。這就限製了人從事活動的範圍,也就外在地決定了人不可能在其所從事的活動的一切方麵都成功,都能夠獲取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機會。
生命時間較大的伸縮性,使人在活動的計劃性與生命時間的無計劃性方麵會陷入困惑。人從事某一活動,成就某一事業,需要有一定的時間計劃,但人無從把握生命時間的長短,一種疾病、一次意外的事故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生命之花。這些事情使人困惑不已,在這些困惑麵前,有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日憂和愁”,主張及時行樂,放棄對事業理想的追求,成為事業上的失敗者;有的人拚命擠時間工作,廢寢忘食地奮鬥,雖然可以取得事業上的輝煌成就,並且其精神非常可嘉,但卻可能因為長期超負荷地工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留下壯誌未酬身先死的遺憾。
人的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於人的實踐活動的豐富,實踐出真知,隻有在實踐中人才能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說,一提到學習,大多數人馬上就會想到讀書。隻要孩子在看書,母親就會認為孩子是在學習,其實,真正的學習應當是先在具體實際問題中探索,當發現問題時,再通過讀書來解答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如果,你想搞清螞蟻的情況,與其讀有關昆蟲的書,還不如蹲在地上觀察螞蟻的行動。當你對螞蟻慢慢產生興趣之後,再去翻閱有關的書籍,肯定會更有效果。
人類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所以,隻要有興趣,他們定能鑽研下去,無論是釣魚還是打球,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隻要有興趣,人們都會不停地做下去。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學校似乎變成了故意培養孩子討厭學習的情緒的地方。因為,大多數老師並不注意如何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隻是一味地讓他們啃書本。這就使得學生們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福克斯說:“事實對人的教育勝過經驗10倍。”盡管經驗是前輩們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總結出來的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但人們通過自己的實踐而學到的東西,遠比經驗對人的教育作用要大得多。
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吸取前人的經驗,再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去。但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兩種完全相同的情況,所以,切記不要原封不動地照搬別人的經驗,這樣做隻會造成錯誤。
在實踐中要客觀地分析自己的體驗,而且要把自己的失敗告訴別人,並讓他們對自己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和忠告,這將對你大有裨益。前車之鑒,後車之戒。經驗就是每個人給自己的失敗起的名字而已。失敗是最值得借鑒的。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一般來說,學曆越高,理論性和批判性就越強,這樣也許會造成人們隻相信理論而不去實踐的結果。理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理論,科學就無法成立,但是要達到理論化,就必須是抽象的,簡潔的,這樣就無形中會使我們失去許多營養成分,結果,隻剩下沒有血肉的骨架,那是很危險的。所以,歌德說,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隻有生命之樹常青。
英國詩人濟慈曾這樣說:“耳朵能聽到的旋律很優美,但是耳朵聽不到的旋律更動人。”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旋律比那些藝術家所創造出的更動人,隻有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生活,隻有努力在生活和實踐中培養從事各項工作的卓越能力,生活才會給予我們它的厚愛--讓我們譜寫出更加動人的人生樂章,挖掘出人間至美的旋律。
4.貴在有自知之明
即使能力低下也並不一定帶來失敗,隻要人能夠合理地運用它就可以保證一切需要,這裏關鍵的是要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能力沒有自知之明,勢必會招致挫折與失敗。《莊子》中有一則寓言。有一隻螳螂在草叢中昂首闊步。一隻停下來休息的蜜蜂看見螳螂過來立刻驚慌逃走。不久又有一隻螞蟻過來,看見螳螂也四處躲藏。螳螂見狀,更加得意洋洋地走在道路中央。此時突然響起一陣巨大的聲音,原來是一輛馬車奔馳而來。馬車見了螳螂卻絲毫沒有稍停之意,此舉令螳螂大為惱火,於是舉起雙臂橫擋車子去路,不料車子仍然前進,螳螂終於葬身於車下。
以上是就能力高低問題所論。其實,能力與能力的實際運用也還是有差異的。能力隻表明一種可能性,它存在於人的體力和智力結構中,是有可能直接影響人的活動效率,使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活動的目標得以順利實現的個性心理特征。實際能力的運用則表明一種現實性,是實際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發揮和展開。
害人毀己